[少林寺] "美国弟子"眼中的少林寺:从内部理解武僧的世界
少林寺的踪迹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彼时,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的印度僧人跋陀,特在嵩山少室山寻得一地。跋陀由此在少林寺讲学论道,广收弟子。他的学说经由后世弟子的演绎,形成四分律宗。但真正使少林寺在一众佛教寺院中取得崇高地位的,乃是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来此的禅宗始祖菩提达摩。达摩来自南天竺。据传,他在少林寺面壁修行9年,以致其影子都沁入石壁之中。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7年),达摩传法于慧可,禅宗从此在少林寺流传下来。嗣后,江湖人士皆口耳相传,包括《易筋经》《洗髓经》、少林七十二绝招在内的少林功夫,也正是由这位禅宗始祖创立。
笼罩在菩提达摩身上的神秘色彩很多,关于其是少林功夫创始人的说法,很有可能是某种穿凿附会。但始建于南北朝乱世之中的少林寺,其僧人确有习武的需要。除缓解参禅久坐的疲劳之外,修习武术也可以帮助僧人们抵御山匪、兵祸,保护少林寺日益庞大的寺产。和中世纪的日本寺庙类似,少林寺在战乱中,逐渐发展出一支自卫性的寺庙武装。
因此,在群雄逐鹿的隋末唐初,少林武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军攻打割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昙宗等13名少林僧人,曾助唐军生擒王世充之侄王仁则,立下战功。对此,李世民在其撰写的碑文《告柏谷坞少林李上座书》赞誉道:“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克建嘉猷,同归福地。”
后来,李世民登基为帝,封赏参战僧人,赠田地,并将少林僧人称为僧兵,更设立分寺,广纳信众,令少林僧兵协助唐王朝地方政府训练兵士。少林寺由此成为名满天下的第一名刹,禅宗亦成为唐代佛教的最大宗派。这段轶闻,在层第累积的口耳相传之下,演变成“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间传说。1982年那部由李连杰主演,红遍大江南北的香港电影《少林寺》,即以此故事为蓝本。
此后千年,虽朝代更替,但历代统治者大体上仍对少林寺青睐有加。明代嘉靖年间,东南倭患横行。为对抗倭寇,名将戚继光在福建期间与闽地南少林及全国武术高手一起,研究出了针对倭寇战术的拳法及棍法。僧兵们亦多次受明廷征调,参与对倭寇的作战,屡建战功。少林功夫由此取得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
但当马修踏上中国的土地,四下打听少林寺时,得到的却是这座古刹毁于战火的消息。1928年,少林寺被军阀冯玉祥的部下石友三下令焚毁,寺中僧众200余人惨遭杀害。经此大难,寺中大批文物及5480卷经文毁于一旦。故而,在1992年的北京路人的印象中,少林寺是一个存留于电影银幕的遥远符号。他们中许多人仍对10年前的那部《少林寺》印象深刻,但要论到现实生活中的少林寺,务实的他们便会觉得,那里只是位于中国内陆省份的一片废墟。枯瘦的老弱僧人们,在少数残存的遗迹间参禅。
《少林很忙》写道:“几个世纪以来,世世代代的少林和尚都在踩击石块地板,跺出了两排巨大的脚印,形成大西瓜形状的凹痕——这些残迹是少林武僧一千五百年来献身于追求完美功夫的明证。”然而遗迹之外,武僧们的踪影则仿佛早已消失。
功夫热潮余波下
正是李连杰版《少林寺》引发的少林功夫热潮,挽救了现实世界中深陷危机的少林寺。围绕重建起来的少林寺,或真或假的无数少林功夫学校,仿佛火柴盒般伏卧着,希冀与它们擦肩而过的游客会忽然因内心的功夫火花而步入其中。马修注意到,旧时,习武是僧人们禅修之余的调剂,而在1992年,功夫成为少林武僧日常活动的核心。这些武僧似乎更少关心佛法。这大抵是因为,那些专注禅修的僧人已然选择留在少林寺中。这些僧人被统称为文僧。
武僧们则聚居于少林寺周边的少林武术中心,以修习功夫为己任。在《少林很忙》中,这些武僧的生活,似乎与一般的武术学校学生无异。他们中有真正的武术爱好者,也有被父母送来寺中接受改造的浮浪子弟。
而之于马修,在少林寺的一年,是他完成自我蜕变的一年。因此,尽管马修在《少林很忙》中解构了许多功夫电影的叙述范式,将它们还原到平凡的生活场景之中,但他却唯独留下了“自我蜕变”这一叙事核心。
修习武术,在很多作品中,成为主人公构建其主体性的必由之路。仿佛当他能够彻底主宰自己身体的时候,他便有足够份额的自由意志,去选择爱、正义或宽恕。1982年版电影《少林寺》即讲述了一个功夫新手的成长故事,这可以从主人公小虎由报王仁则的杀父私仇,到报王仁则屠戮少林寺僧众及其他百姓的公仇的转变看出。这是一种相当契合汉传佛教理念的转变方式:功夫将一个急欲复仇的普通人,塑造成一个心系天下的大乘佛教信徒。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寻找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彼时,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的印度僧人跋陀,特在嵩山少室山寻得一地。跋陀由此在少林寺讲学论道,广收弟子。他的学说经由后世弟子的演绎,形成四分律宗。但真正使少林寺在一众佛教寺院中取得崇高地位的,乃是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来此的禅宗始祖菩提达摩。达摩来自南天竺。据传,他在少林寺面壁修行9年,以致其影子都沁入石壁之中。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7年),达摩传法于慧可,禅宗从此在少林寺流传下来。嗣后,江湖人士皆口耳相传,包括《易筋经》《洗髓经》、少林七十二绝招在内的少林功夫,也正是由这位禅宗始祖创立。
笼罩在菩提达摩身上的神秘色彩很多,关于其是少林功夫创始人的说法,很有可能是某种穿凿附会。但始建于南北朝乱世之中的少林寺,其僧人确有习武的需要。除缓解参禅久坐的疲劳之外,修习武术也可以帮助僧人们抵御山匪、兵祸,保护少林寺日益庞大的寺产。和中世纪的日本寺庙类似,少林寺在战乱中,逐渐发展出一支自卫性的寺庙武装。
因此,在群雄逐鹿的隋末唐初,少林武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军攻打割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昙宗等13名少林僧人,曾助唐军生擒王世充之侄王仁则,立下战功。对此,李世民在其撰写的碑文《告柏谷坞少林李上座书》赞誉道:“法师等并能深悟机变,早识妙因,克建嘉猷,同归福地。”
后来,李世民登基为帝,封赏参战僧人,赠田地,并将少林僧人称为僧兵,更设立分寺,广纳信众,令少林僧兵协助唐王朝地方政府训练兵士。少林寺由此成为名满天下的第一名刹,禅宗亦成为唐代佛教的最大宗派。这段轶闻,在层第累积的口耳相传之下,演变成“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间传说。1982年那部由李连杰主演,红遍大江南北的香港电影《少林寺》,即以此故事为蓝本。
此后千年,虽朝代更替,但历代统治者大体上仍对少林寺青睐有加。明代嘉靖年间,东南倭患横行。为对抗倭寇,名将戚继光在福建期间与闽地南少林及全国武术高手一起,研究出了针对倭寇战术的拳法及棍法。僧兵们亦多次受明廷征调,参与对倭寇的作战,屡建战功。少林功夫由此取得在中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
但当马修踏上中国的土地,四下打听少林寺时,得到的却是这座古刹毁于战火的消息。1928年,少林寺被军阀冯玉祥的部下石友三下令焚毁,寺中僧众200余人惨遭杀害。经此大难,寺中大批文物及5480卷经文毁于一旦。故而,在1992年的北京路人的印象中,少林寺是一个存留于电影银幕的遥远符号。他们中许多人仍对10年前的那部《少林寺》印象深刻,但要论到现实生活中的少林寺,务实的他们便会觉得,那里只是位于中国内陆省份的一片废墟。枯瘦的老弱僧人们,在少数残存的遗迹间参禅。
《少林很忙》写道:“几个世纪以来,世世代代的少林和尚都在踩击石块地板,跺出了两排巨大的脚印,形成大西瓜形状的凹痕——这些残迹是少林武僧一千五百年来献身于追求完美功夫的明证。”然而遗迹之外,武僧们的踪影则仿佛早已消失。
功夫热潮余波下
正是李连杰版《少林寺》引发的少林功夫热潮,挽救了现实世界中深陷危机的少林寺。围绕重建起来的少林寺,或真或假的无数少林功夫学校,仿佛火柴盒般伏卧着,希冀与它们擦肩而过的游客会忽然因内心的功夫火花而步入其中。马修注意到,旧时,习武是僧人们禅修之余的调剂,而在1992年,功夫成为少林武僧日常活动的核心。这些武僧似乎更少关心佛法。这大抵是因为,那些专注禅修的僧人已然选择留在少林寺中。这些僧人被统称为文僧。
武僧们则聚居于少林寺周边的少林武术中心,以修习功夫为己任。在《少林很忙》中,这些武僧的生活,似乎与一般的武术学校学生无异。他们中有真正的武术爱好者,也有被父母送来寺中接受改造的浮浪子弟。
而之于马修,在少林寺的一年,是他完成自我蜕变的一年。因此,尽管马修在《少林很忙》中解构了许多功夫电影的叙述范式,将它们还原到平凡的生活场景之中,但他却唯独留下了“自我蜕变”这一叙事核心。
修习武术,在很多作品中,成为主人公构建其主体性的必由之路。仿佛当他能够彻底主宰自己身体的时候,他便有足够份额的自由意志,去选择爱、正义或宽恕。1982年版电影《少林寺》即讲述了一个功夫新手的成长故事,这可以从主人公小虎由报王仁则的杀父私仇,到报王仁则屠戮少林寺僧众及其他百姓的公仇的转变看出。这是一种相当契合汉传佛教理念的转变方式:功夫将一个急欲复仇的普通人,塑造成一个心系天下的大乘佛教信徒。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