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野人山走来的女兵,丈夫失联后苦等六十年

军医学校管理实行军事化,很辛苦,全校女生只有二十多个,第二期十多个人,后来越来越少,男女生也不准说话。


随着抗战形势的严峻,陈庆珍所在的医专班改为军医学校二分校第三期,她如愿以偿成了军医。

陈庆珍班里有个女生叫苗明轩,年纪最大,大家叫她苗大姐,她先参加后方医院工作,约陈庆珍去玩,如果愿意可以留下工作。

陈庆珍请假去到位于嵩明的后方医院,遇见了两位广东军医学校一分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刚被军医曙分到云南199后方医院,一个药剂师叫方芬华,一个医生叫伍启伦。

方芬华告诉她还是留在军医大学好一些,分析了一些利弊,陈庆珍也返回学校读书了。

伍启伦是马来西亚华侨,祖籍广州,他的父亲伍泽亭是爱国华侨,在马来西亚创办中文学校,为抗战踊跃捐献,并积极参与组织南侨机工回国支援祖国抗战。

伍启伦会很多国家的语言,医术也很高明,陈庆珍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只要问到他,都会得到耐心细致的讲解。

俩人经常飞鸽传书,爱意渐浓。

期间,伍启伦从嵩明转到贵州安顺第55师任少校卫生队长。

到1941年春,伍启伦随部队从安顺转回昆明,准备赴缅甸抗日。就在此时,伍启伦突然重病,不得不滞留昆明医治。病好后加入到196后方医院,担任中校副院长。

不久,196医院也接到赴缅抗日的命令,伍启伦希望陈庆珍也能一起去。陈庆珍当然想去,满脑子都是古时候花木兰从军,更何况还是和深爱的人一起。

时间紧迫,她跑回去和家里人商量,准备先结婚然后去缅甸。两边父母都不同意这么草率结婚,陈庆珍一赌气就回了学校,自个办了休学,报名参加远征军,她是全校唯一报名的。



陈庆珍昆明军医大学时拍摄的照片


1942年三月末,部队正式出发了。

昆明郊外的安宁县公路左边,摆起了长长的汽车队伍,车上贴满了红绿纸条,上面写着“扬威异域”、“为国争光”之类让人兴奋的标语,老百姓更是夹道欢呼,炮竹声不绝于耳。

在沉重的马达声中,196后方医院共有20辆卡车,其中一辆是陈庆珍和伍启伦的,伍启伦带了很多医书,精装版的解剖学、全彩色的医学书,而陈庆珍则准备了很多结婚的行李。

与陈庆珍同去的还有两个弟弟,四弟方学章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七期的,正担任云南省主席龙云的护卫团的中尉排长,他本来是不需要远征的,但那时方家兄妹都热血沸腾,是绝对不会放弃这样的报国机会。

第一次远征的每个人都激情万丈,并不知道真实战争的残酷。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