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1984》沒有變,但美國變了
教育機構從其學校系統中移除並審查了500多本書。聯邦資助機構還編制了壹份包含350多個禁用詞匯和短語的清單,其中包括“women”(女人)、“diversity”(多元)和“ethnicity”(族裔)。https://t.co/s5n06V58sJ—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chinese) July 29, 2025
我在華沙大學社會科學系的圖書室尋獲了壹本喬治·奧威爾的《1984》,在這個彌漫著塵埃與故紙氣息的文學寶庫裡書架林立,有些地方只能側身穿行。幾個月來,我壹直在尋找這個特別版本,在我看來,這本書在贏得冷戰的過程中發揮了雖小卻意義非凡的作用。
1989年東方集團崩塌的原因紛繁復雜,最常被提及的是東方的經濟停滯與阿富汗戰爭。不過,文學同樣功不可沒:中央情報局曾長期開展秘密行動,將數百萬冊書籍偷運過鐵幕,以突破共產黨的審查。
雖然很難量化該項目的確切影響,但這段歷史對當下極具啟示意義,尤其是冷戰期間中情局送去東歐的《1984》等書,如今在美國各地的許多保守團體看來,卻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
奧威爾的小說《1984》於1949年首次以英文出版,它描繪了集權國家大洋國這個反烏托邦世界。小說的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在壹個名為真理部的龐大政府部門工作。真理部這個名字實為絕妙反諷:它的職責不是扞衛真理,而是摧毀真理,它篡改歷史以迎合黨及其領袖——老大哥的當下需求,正如書中的口號所言,“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控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掌控了過去。”
在現實生活的蘇維埃制度下,每個國家都有與真理部對應的機構,它們效仿的是蘇聯模板。在蘇聯之外最大的東歐國家波蘭,負責審查和宣傳的機構是“出版與公共表演監督總局”,它占據了華沙市中心壹個街區的大部分。
從藝術到廣告,從電視到舞台劇,總局滲透到波蘭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電視台、廣播電台、電影制片廠和出版社都有其雇員駐守。波蘭的每台打字機都必須注冊,每台復印機的使用都受到嚴格限制,甚至購買壹令紙都需要許可證。不符合審查規則的書籍盡數化為紙漿。
結果就是頭腦遭到禁錮,諾貝爾獎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稱之為“話語暴政”(logocracy),即壹個話語體系被操縱以適應政權宣傳需求的社會。在話語暴政下,華約組織被認為保護波蘭免受“修正主義”德國新納粹分子和“西方帝國主義”的攻擊,盡管最大的帝國主義威脅其實來自東方。
麻煩人物、敏感事實及令人尷尬的新聞調查皆從公共領域清除。例如,充滿爭議的俄波關系史和卡廷慘案均成禁忌,甚至不能提及波蘭存在酗酒問題。人們生活在壹個奧威爾式“雙重思想”的世界中,在家關著門的時候相信某些事情是真的,出門卻奉行黨所欽定的另壹套“事實”。
1945年出版諷刺俄國革命的小說《動物莊園》後,奧威爾在蘇聯就成為了“不存在的人”(nonperson)。在那裡,其名見諸文字即招致危險,在《1984》出版後,它在東方集團遭全語種封禁。但在被偷偷送過鐵幕後,這部小說迸發驚人的力量。米沃什寫道,這本書“很難弄到,持有它是危險的”,但從未踏足東歐的奧威爾令民眾著迷,因為“他對他們所熟悉的細節有著深刻的洞察”。
壹些讀過這本禁書的東歐讀者曾經懷疑,但很少有人確切知道:這些書以及數以百萬計其他未經審查的文本能送到他們手中,並非完全偶然,而是美國情報機構長期運作的“中情局圖書計劃”的壹部分。大部分時間,該計劃的總部都在曼哈頓中城公園南大街475號壹棟不起眼的辦公樓裡。在那裡,壹小隊中情局雇員組織了1000萬冊書籍和期刊向東方集團的滲透行動,通過各種能想到的方式運送:裝有秘密隔層的卡車,穿越風暴肆虐的波羅的海的游艇,郵件,或是塞進無數東歐旅行者的行李——他們之前都會去拜訪中情局在西方的分發點。
中情局的計劃在整個東方集團展開,為每個國家——從匈牙利到龐大的蘇聯本身——配備專門的編輯。但在波蘭,這些書最受歡迎——部分因為華沙政權比其他東歐國家更偏向自由派,部分因為波蘭從沙皇時代就有地下文學的悠久傳統。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波蘭的地下印刷機還會大量重印禁書,這些印刷機往往是由中情局計劃的關聯人員購買並偷運進來的,從而進壹步擴大了這些文學作品的影響力。
《1984》的首個波蘭語譯本1953年在法國出版,由波蘭流亡者耶日·吉德羅伊茨推出,他是中情局代號“QRBERETTA”的特工。我在華沙大學找到的正是這個版本。1957年,這本書和其他幾本禁書被交給壹位獲准前往巴黎的波蘭藝術評論家,由他偷運回國。在東方集團內部,接下來的叁拾年裡,這本書壹直履行著它的出版使命:悄悄從內部瓦解蘇聯共產主義。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觀點 今年,特朗普簽署了叁項旨在打擊“覺醒主義”的行政命令後,國防部我在華沙大學社會科學系的圖書室尋獲了壹本喬治·奧威爾的《1984》,在這個彌漫著塵埃與故紙氣息的文學寶庫裡書架林立,有些地方只能側身穿行。幾個月來,我壹直在尋找這個特別版本,在我看來,這本書在贏得冷戰的過程中發揮了雖小卻意義非凡的作用。
1989年東方集團崩塌的原因紛繁復雜,最常被提及的是東方的經濟停滯與阿富汗戰爭。不過,文學同樣功不可沒:中央情報局曾長期開展秘密行動,將數百萬冊書籍偷運過鐵幕,以突破共產黨的審查。
雖然很難量化該項目的確切影響,但這段歷史對當下極具啟示意義,尤其是冷戰期間中情局送去東歐的《1984》等書,如今在美國各地的許多保守團體看來,卻被認為是不可接受的。
奧威爾的小說《1984》於1949年首次以英文出版,它描繪了集權國家大洋國這個反烏托邦世界。小說的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在壹個名為真理部的龐大政府部門工作。真理部這個名字實為絕妙反諷:它的職責不是扞衛真理,而是摧毀真理,它篡改歷史以迎合黨及其領袖——老大哥的當下需求,正如書中的口號所言,“誰控制了過去,誰就掌控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誰就掌控了過去。”
在現實生活的蘇維埃制度下,每個國家都有與真理部對應的機構,它們效仿的是蘇聯模板。在蘇聯之外最大的東歐國家波蘭,負責審查和宣傳的機構是“出版與公共表演監督總局”,它占據了華沙市中心壹個街區的大部分。
從藝術到廣告,從電視到舞台劇,總局滲透到波蘭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電視台、廣播電台、電影制片廠和出版社都有其雇員駐守。波蘭的每台打字機都必須注冊,每台復印機的使用都受到嚴格限制,甚至購買壹令紙都需要許可證。不符合審查規則的書籍盡數化為紙漿。
結果就是頭腦遭到禁錮,諾貝爾獎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稱之為“話語暴政”(logocracy),即壹個話語體系被操縱以適應政權宣傳需求的社會。在話語暴政下,華約組織被認為保護波蘭免受“修正主義”德國新納粹分子和“西方帝國主義”的攻擊,盡管最大的帝國主義威脅其實來自東方。
麻煩人物、敏感事實及令人尷尬的新聞調查皆從公共領域清除。例如,充滿爭議的俄波關系史和卡廷慘案均成禁忌,甚至不能提及波蘭存在酗酒問題。人們生活在壹個奧威爾式“雙重思想”的世界中,在家關著門的時候相信某些事情是真的,出門卻奉行黨所欽定的另壹套“事實”。
1945年出版諷刺俄國革命的小說《動物莊園》後,奧威爾在蘇聯就成為了“不存在的人”(nonperson)。在那裡,其名見諸文字即招致危險,在《1984》出版後,它在東方集團遭全語種封禁。但在被偷偷送過鐵幕後,這部小說迸發驚人的力量。米沃什寫道,這本書“很難弄到,持有它是危險的”,但從未踏足東歐的奧威爾令民眾著迷,因為“他對他們所熟悉的細節有著深刻的洞察”。
壹些讀過這本禁書的東歐讀者曾經懷疑,但很少有人確切知道:這些書以及數以百萬計其他未經審查的文本能送到他們手中,並非完全偶然,而是美國情報機構長期運作的“中情局圖書計劃”的壹部分。大部分時間,該計劃的總部都在曼哈頓中城公園南大街475號壹棟不起眼的辦公樓裡。在那裡,壹小隊中情局雇員組織了1000萬冊書籍和期刊向東方集團的滲透行動,通過各種能想到的方式運送:裝有秘密隔層的卡車,穿越風暴肆虐的波羅的海的游艇,郵件,或是塞進無數東歐旅行者的行李——他們之前都會去拜訪中情局在西方的分發點。
中情局的計劃在整個東方集團展開,為每個國家——從匈牙利到龐大的蘇聯本身——配備專門的編輯。但在波蘭,這些書最受歡迎——部分因為華沙政權比其他東歐國家更偏向自由派,部分因為波蘭從沙皇時代就有地下文學的悠久傳統。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波蘭的地下印刷機還會大量重印禁書,這些印刷機往往是由中情局計劃的關聯人員購買並偷運進來的,從而進壹步擴大了這些文學作品的影響力。
《1984》的首個波蘭語譯本1953年在法國出版,由波蘭流亡者耶日·吉德羅伊茨推出,他是中情局代號“QRBERETTA”的特工。我在華沙大學找到的正是這個版本。1957年,這本書和其他幾本禁書被交給壹位獲准前往巴黎的波蘭藝術評論家,由他偷運回國。在東方集團內部,接下來的叁拾年裡,這本書壹直履行著它的出版使命:悄悄從內部瓦解蘇聯共產主義。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