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斯坦福揭婚姻真相:优质单身女更多

经济学家说“我爱你”,实际是“我想与你共享消费互补性”。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蒂莫西·泰勒,在自己风靡全球的课程《出乎意料的经济学》同名新书中提出——在这个世界上,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婚姻,并以某种方式将其转变和塑造成一种经济理论?
这并非要将浪漫消解殆尽,而是试图用理性的透镜,穿透“爱情”的迷雾,理解为何我们选择结合、为何我们选择分离、以及社会浪潮如何重塑了“婚姻”这艘古老航船的航线。

婚姻经济学:从“我愿意”到“值不值”的理性抉择
经济学家看待婚姻,如同分析任何一项重大人生决策:成本与收益的权衡。这听起来冰冷,却直指核心:
人为什么要结婚? 因为人们认为,结婚比保持单身更好,或者现在结婚比以后结婚更划算。
人为什么要离婚? 因为人们认为,离婚比维持现状更有利。
这套“成本-收益”框架,是理解庞大社会趋势的基石。当我们放下个人浪漫的幻想,审视宏观数据,便能拨开迷雾,看清婚姻形态百年变迁的脉络:
结婚率:稳定的时代与下滑的曲线
1860-1980: 美国社会仿佛装上了婚姻“稳定器”。尽管经历大萧条的寒流和二战后士兵归国的热潮,波动起伏,但平均每年仍有约 1% 的成年人步入婚姻殿堂。这120年的“婚姻常态”,奠定了人们对“人人终将结婚”的预期。
1980s-至今: 这条稳定线陡然下坠。过去30年左右,美国每年仅有接近 0.5% 的成年人选择结婚。结婚,从普遍的人生阶段,变成了一个需要更多考量的“选项”。
离婚率:攀升的浪潮与退却的暗流
1920s: 每千对夫妇中,每年约5对分道扬镳。社会对离婚的束缚依然强大。
1940s: 数字悄然翻倍至10对。战后(1945后)出现一个短暂高峰(约15对),随后回落。
1960s-1970s: 风暴来临。“无过错离婚”理念席卷各州法律,离婚不再需要证明对方有错。束缚的枷锁一旦松动,离婚率如火箭般攀升。
1979年: 达到历史峰值—— 每千对夫妇中,23对离婚! “一半婚姻终将破裂”的悲观论调,正是源于这一代人的经历。
2010年至今: 浪潮开始退却。离婚率回落至约15对(每千对)。风暴并未平息,但势头已缓。
颠覆认知的婚姻“保质期”:只看峰值年份的离婚率,容易陷入恐慌。但经济学家提醒我们,要看具体“婚姻队列”的命运。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Mor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