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外卖大战,究竟谁亏麻了,谁赚钱了

外卖大战,拥有一个戏谑的开场。
它从玩梗开始。难得能薅一把资本羊毛的打工人,一边把奶茶塞满冰箱,一边调侃“自己是商战最大的受害者”——长胖,似乎就是参战最大的风险。就连平台方自己,也用“擦枪走火”来形容大战的开端,本来没想开战,但却打起来了。
然后是铺天盖地的0元购、免单券,骑手们把奶茶店围得团团转。网友们觉得好笑,形容这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鸡蛋要领”,直到摇奶茶的店员干不动了,外卖员取而代之冲进店铺,自己做起了奶茶,点外卖开始成为集体狂欢。
平台补贴了,商家爆单了,消费者得了便宜了,这场大战,一度看上去很美。1000万、2500万、4000万、6000万、8000万、1.5亿单……一份份欢欣鼓舞的战报里,每一个数据都透着喜气。
不少商家,拼命接住了这波“泼天的富贵”。比如湖北某县城一个库迪加盟商的店,本来都“快要死了”,自从京东开始做外卖,淘宝、美团又跟进加码后,店里的生意被补贴后3.9元一杯的咖啡“救活”了,每天的订单从几十杯上涨到几百杯。
但在空调房里痛快饮下冰咖啡、冰奶茶时,很少有人想过:手里的低价外卖,到底是谁在买单?
一个常见的观点是,低价大多由平台补贴,商家们薄利、多销。但多位餐饮店老板告诉每日人物,那些低价订单,平台的补贴大概只占到10%~30%,这意味着一张10元的优惠券,平台可能会补贴2元,剩下的8元只能是商家去掏。再加上由商家支付的配送费,他们有很大概率会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忙得脚不沾地不说,最后一算还是亏钱。
外卖大战打到今日,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跟一群餐饮人聊了聊。在平台高亢嘹亮的喊话间,在屡创新高的订单数字间,是真实的账本、计算器按到冒烟的老板,和每一个,疲惫的打工人。
爆单的隐形代价,究竟有多大?
一航 茶饮大加盟商
坐标某一线城市
刚刚半个小时,就有三个员工来找我加工资——再不加工资,我的员工们都要跑完了。
我投资了很多茶饮品牌,目前手里有40多家瑞幸,6家蜜雪冰城,2家霸王茶姬,还新做了2家麦记牛奶公司。5月某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名下几乎所有饮料店,单日销量都超过了1000杯。那时我还特高兴,说这回发财了,外卖大战能卖这么多。
那个时候,搞活动的主要是京东,补贴还算挺多的,尤其是我有些门店旁边的库迪,原来都没什么生意,瞬间被盘活了。到6月初,瑞幸的运营在群里通知我,说我们也要上京东了。大家都觉得,库迪都能卖这么多,那我们也没问题。的确,那个时候是不亏的。
直到后面阵仗越打越大,就开始亏钱了——有很多隐形的成本,就在爆单的过程中产生了。
比如,罚款。瑞幸品控算是严格的,我们一个店里有4个监控,只要监控里出现不规范的行为,或者经理来检查的时候有一点脏的地方,都会扣分,扣多了就要罚钱。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