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抢建机场,救命稻草还是财政黑洞?

近日,民航东北地区管理局、黑龙江省交通运输厅联合批复新建黑龙江鹤岗萝北机场初步设计。
鹤岗萝北机场将按照年旅客吞吐量45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1600吨设计,飞行区指标为4C,力争2027年校飞通航。
然而,这座即将“起飞”的城市,也引发了广泛质疑——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岗长期面临经济下滑、人口外流的困境,为何仍执着于建设机场?更进一步地看,经济欠发达的中小城市,是否真的有必要建设机场?
01
在机场获批之前,鹤岗已经苦经济转型久矣。
这座因煤炭产业繁荣的城市,曾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但随着常年开采导致资源枯竭,产业单一化的鹤岗,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人口大量外流。
七普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鹤岗的常住人口减少约16.7万人。前两年,它还因为财力不足以支付到期政府债务本息,在全国率先开启“财政重整”。
一座落后的中小城市,耗资不菲建机场,当然会加剧财政负担。但反过来看,在巨大的转型焦虑之下,放手一搏建机场,也可能被地方当成破解发展困境的救命稻草。
鹤岗的交通并不发达,在“市市通高铁”成为不少地区标配的背景下,鹤岗现在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高铁。到400公里外的省会哈尔滨,最快的动车也要3.5小时。机场的到来,确实可以提升交通通达度。
而从直接经济效应看,机场建设本身能带动基建投资,萝北机场总投资超过12亿元,相当于鹤岗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三分之一,短期内可以拉动就业和相关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鹤岗拥有亚洲最大的石墨矿产资源,它是制作新能源电池的重要材料,萝北机场的选址布局离石墨矿较近。从这个角度看,鹤岗的机场虽然规模等级不高,但却承载着摆脱“煤城”标签的产业转型期望。
转型的焦虑有多深,机场建设的迫切性就有多强。
但得清醒地认识到,机场本身并不能解决鹤岗的根本问题,在未来,如果缺乏合理的产业规划和人口吸引措施,机场反而可能沦为面子工程,进一步加重当地的财政负担。
02
鹤岗机场引发争议后,不少网友将其与苏州对比。作为GDP总量超2万亿的“最牛地级市”,苏州至今没有民用运输机场,当地人出差坐飞机,还得去上海或者无锡。
一个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城市,争取机场数十年未果;而一个财政重整、人口外流的城市,却率先拿到了机场建设的入场券。这种错位感,引发了关于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讨论。
其实,无论是尚未拥有机场的苏州,还是即将圆梦的鹤岗,它们对机场的渴望都同样强烈。二者在争取机场建设上的不懈努力,正是当下机场建设热潮的一个生动写照。
数据显示,2010—2023年,中国民用运输机场数量,从175个增加到259个,增幅达48%,远超同期航空需求增长。
2023年,湖南湘西边城机场、河南安阳红旗渠机场、四川阆中古城机场、山西朔州滋润机场、西藏阿里普兰机场,新增5个机场通航;2024年,河北邢台褡裢机场、新疆奇台江布拉克机场、新疆和静巴音布鲁克机场、黑龙江绥芬河东宁机场,又新增4个机场通航……
不难发现,在这场“机场竞赛”中,中小城市反而成了主角。
“拼命建机场”的热潮背后,固然有完善交通网络的合理需求,但也隐藏着盲目跟风的风险。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过度迷信“机场经济”的魔力,不惜举债上马机场项目。
一方面,机场本身能拉动投资,带动GDP增长;另一方面,在政绩思维的驱动下,有的城市会将机场当成招商名片,认为一旦有了机场,城市档次和能级能瞬间提升,摇身一变成为开放门户。
机场建设对地方发展,当然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宜宾新的五粮液机场,2019年12月通航,仅仅过了4年,客流就突破200万人次门槛。然而,并非所有机场都能取得如此佳绩,投入与产出是否值得,仍需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成本角度来看,建一座中小型机场的成本并不高昂,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中西部地区,建机场的成本远低于建高铁。然而,机场建成后的运营投入同样不容小觑,盲目跟风建设无疑会加剧地方的债务压力。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