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當年在上海7個月 與丁薛祥之間發生了什麼

1998年,機械工業部被撤銷,上海材料所被劃到上海科委系統。第贰年,37歲的丁薛祥成為上海使館幹部,出任政局級的上海科委副主任。當年的上海的政壇並不平靜。市委書記黃菊是老江曾經的秘書長,是個傳統的官僚。市長徐匡迪卻是朱镕基的愛將,科學家出身。兩個人的思路差異很大。徐匡迪對科研單位出身的丁薛祥非常欣賞,力推他出任閘北區的區長。雖然是上海的壹個下等區,但是也算有了主政地方的經驗,補全了壹段工作履歷。
很快,徐匡迪到了退休年齡。據說黃菊也在老江面前告了徐匡迪壹個惡狀。老江把徐匡迪調去中國工程研究院擔任院長,讓黃菊的小弟陳良宇接任了市長。幸運的是,徐匡迪的助手江思賢調任上海市委組織部長。丁薛祥也被推薦擔任組織部副部長和人事局局長。
從這裡可以看出,丁薛祥早年雖然也是出身於上海,但是這時候的他還不能算是老江的人,不能算是上海幫的主流派系,而是上海官場的非主流派系。所以他也沒有機會走從區長到區委書記,然後再到是領導的經典升遷之路。沒有當過區委書記,也是他仕途上最讓人詬病的地方。
當然,丁薛祥的性格比較溫和,為人比較低調,對哪個領導都比較尊重,工作也比較認真。給外界的印象是壹個科技幹部,因此派系色彩並不重。雖然徐光迪很器重他,黃菊和陳良宇也不會討厭他,只是不會讓丁薛祥走入自己的核心圈。這壹時期,他和韓正接觸也比較多,韓正對他也比較認可。
2006年,丁薛祥的仕途迎來了新的轉折點。陳良宇案件爆發後,市委辦公廳主任孫路壹也落馬了。市長韓正主持市委工作後,需要調任壹個不屬於陳良宇派系的人來接任孫路壹。丁薛祥作為陳良宇派系之外的人,他的機會來了。被調任市委副秘書長和辦公廳主任,幹回了自己的辦公室老本行。
2007年,習近平突然調任上海市委書記,從浙江只帶了鍾紹軍壹個人過來。當時的上海政壇,處於風聲鶴唳的局面。因為出事的是前任市委書記,幾乎所有上海的高級幹部,都和他有各種程度的交往。他們焦急地等待著新任書記的審判。而習近平面對大上海,心裡也沒底。他不知道這些幹部的歷史情況。丁薛祥作為市委辦公廳主任,是習近平在上海期間最早接觸的人,也是接觸最多的人之壹。
習近平只能在自己的朋友中,尋找了解上海政壇的人,尋求他們的建議。他想到了徐匡迪。習近平2003年開始擔任浙江省委書記後,就邀請時任中國工程院院長的徐匡迪,帶隊考察浙江。還專門邀請徐匡迪給浙江全省的幹部講課。徐在杭州長大,對浙江有很深的感情。作為科學家和政客,他對很多道理的講解通俗易懂,深深地征服了小學文科生習近平。從那個時候開始,習近平就把徐匡迪作為自己的高參和顧問。
徐匡迪擔任上海市長多年,對上海非常了解,給了新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很多建議。徐也順帶推薦了幾個人給習近平,其中之壹就是丁薛祥,相當於在習近平面前幫助丁薛祥進行了背書。
習近平剛到上海時面臨的局面,很像1989年江澤民到中央時面臨的局面。習近平面臨的是前任陳良宇出事後的情況,江澤民面臨的是趙紫陽倒台後的情況。習近平要面臨江澤民壹個婆婆,江澤民面臨的是鄧小平和陳雲兩個婆婆。習近平面對的是正在主持上海工作不知敵我的地頭蛇韓正,江澤民面對的是正在主持中央工作不知敵我的地頭石李鵬,隨時可能會被下個套。
習近平帶了壹個鍾紹軍到上海,在這種復雜的局面下,習近平碰到了上海市委辦公廳主任丁薛祥。丁薛祥盡心竭力地幫助習近平熟悉上海的情況,絞勁腦汁為新主子出主意,幫助他完成了最艱難的過渡階段。
丁薛祥身上有兩個優勢,壹個是熟悉辦公廳工作,還有壹個是他曾經擔任過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和人事局局長,熟悉上海幹部的情況,可以給習近平很多人事上的建議。
對於丁薛祥來說,最緊急的工作,就是協助習近平召開上海的第九次黨代會。這次黨代會是中央給習近平的最重要的任務和考驗,對穩定陳良宇案件後,風聲鶴唳的上海官場,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習近平2007年3月到上海任職,黨代會5月份召開,前後只有兩個月准備,時間相當緊張。這也是丁薛祥面臨的大考,是他人生中最忙碌的兩個月。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