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经济稳健?欧洲不这么认为
内需,有一部分也是外销,那这个问题现在就会越来越严重,因为西方国家开始担心,比方说中国补助新能源汽车,影响到市场的公平竞争,它要减少或阻止这些收到政府很多补贴的中国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所以中国现在更加要去强调内需,而且是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企业跟政府透过投资去增加内需。
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消费者要去买你的这些产品?我们先假设消费者是有购买力去买这些产品,可是他们真的去买吗?因为你看到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是增速是非常快的,消费者不可能每年换一辆车, 即使有那个能力或意愿去买也不可能。又比方说太阳能板,房子做太阳能板不会是短时间就去换新的,可是企业的过去几年扩大的产能一直在这里,每年可以生产这么多,即便说中国政府有政策去刺激,让消费者可以去换新产品,可是消费者不可能每一年去换这些耐久品。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消费者比较愿意去存钱,为什么?很大原因是,以前经济发展情况还满好的情况下,消费者就很愿意存钱了,因为社会保险福利制度不完善,民众会觉得说,我必须要有那个钱存在那里,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才有那个钱可以去处理新的问题,包括医疗保险,所以它会把钱存下来,不去消费。但现在担心更多是未来的前景,担心之后没工作,经济发展情况是更加放缓的,公司赚不了钱,员工虽然保住工作但必须要自动减薪,又或者是其它的赚钱渠道风险提高,包括会担心如果证券和金融市场发生一些问题,会损失更多的钱,所以要更加的小心,更加的不愿意花钱,而是存钱。那怎么去刺激内需?
最后就是,中国有通货紧缩的问题,物价指数趋势是下来的,如果预期通货紧缩,预期价格会再下来。消费者会去想说,预期价格会下来,为什么我现在要去买?那我就宁可再等。这个问题很大,因为如果继续再等,就没有人去买,就必须要靠政策去刺激。政府说,你现在去买我给你补助,即使说未来价格还会再下降,可是你不会损失那么大,你现在就去买就可以,但如果消费者还是不买单,厂商没办法卖产品,运营上就会有困难,就必须要开除人力,整个经济情势就更惨、更往下滑,消费者就更担心会受到影响,就更不愿意消费了。所以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
要提振内需最大一个重点就是怎么要提振消费者信心,不能只靠以旧换新政策,这样不够。要提振消费者信心、而且也要提振企业的信心。因为虽然说消费者可以买最终产品,企业还是必须要愿意去投资,才可以继续刺激内需,可是这两部分现在都是不容易做到的。
DW:回头看过去10年,您觉得“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成功的产业政策吗?
刘宛鑫: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很多,所以要分开来看。可是我先讲一个并不是它表列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及其相关政策表明产业想要达到先进制造到哪个程度,这提高了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企业与产品的警觉性,对于中国的野心、发展的方向和愿景有一定程度的警觉。
在中国制造之前,甚至之后一、两年,欧洲很多人都还是觉得中国是一个生产低科技、高人工密集产品的国家,很多人没有去想到,中国其实生产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密集的产品,即便说它并不是处理所有的技术,可是并不是像以前只是生产衣服、玩具,它现在可以做越来越多科技密集的商品如成熟制程芯片与其他电子产品等,在欧美很多人忽略了中国其实在制造业是在往高科技发展且逐步推进的。但是中国制造2025年就很明确跟你讲,我要发展到这个点,所以西方国家就开始担心,去警觉到说我们应该也要做点什么事情,去正视中国的崛起,作为一个可能对于产业竞争上的威胁。
在此之后,西方国家包括美国跟欧盟开始努力更加积极地思考产业政策要怎么做。不然以前,尤其在
德国,没有所谓的产业政策,最多就是去补助研究与开发,它给企业很多空间去决定要怎么发展,可是中国制造2025让它们仔细去想要怎么样建构产业,怎么去应对其它国家。
DW:虽然中国十年前就说了,但现在看来,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是领先了,欧洲就是落后。
刘宛鑫:欧洲就是一直在讨论,这就是问题,在德国和欧盟会讨论很久才会达到一个共识,会有一个政策出来,可是要达到共识做决定要花很久的时间。老实讲,即便欧洲很早开始正视这个中国带来对欧洲产业的可能挑战,大家还是看到企业是赚钱的,外企在中国很长时间是赚钱的,没有很大程度会去担心中国对我的安全有任何的威胁,而是觉得说这就是全球贸易和交流,大家都有赚钱,这是一个对大家都好的事情。现在要进一步去看中国对于经济安全,对于整个安全大方向和技术的自主性会不会造成什么的威胁,也就拖到现在才更加的进一步的去思考讨论政策应对方向。过去十年虽然说开始去思考,可是没有真的做什么事情。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