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经济稳健?欧洲不这么认为
德国之声 (@dw_chinese) July 23, 2025
北京挺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了吗? 在接下来下半年或明年会看到中国经济放缓吗?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成功的产业政策吗?基尔世经所研究员刘宛鑫接受德国之声记者访问,这些问题 看看专家如何分析。
DW:中国最近的经济表现不错,尤其是对外出口强劲,中国挺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了吗?
刘宛鑫:到目前为止不能说中国挺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因为这个贸易战还是持续在进行。中国现在的出口整体表现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是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说要提高关税,而中国的企业一直以来的反应都很快,因为预期会有比较高的关税,所以提早把很大一部分的产品出口到美国,避免高关税。所以我们看到上半年出口是比预期好的,包括第一季度增加其直接出口到美国,上半年增加其出口到其他国家比如东南亚,而这其中很多商品最终是要销往美国。出口支援了中国第一跟第二季度的经济成长,但这不代表今年度它的经济成长就会完全没受到贸易战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是双方只是暂时性休兵,即使在瑞士与伦敦两次中美会谈后双方发出正向的信号,但不代表可以达到最终的会谈目标,中国现在跟美国贸易战还在持续进行中,90天之后,8月会发生什么事情亦或是政策的走向没有人知道,因为特朗普的政策不确定性非常高,只要双方再有冲突点,特朗普的回应很可能就是再提高关税,到时中国将如何反应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除了中美双边之间直接的贸易战之外,中国现在在全球经济和贸易里面扮演一个非常中心的角色,美国又持续跟其它的国家有贸易战,想要对欧盟的商品加征30%的关税,也对于越南和巴西等其它国家加征关税,中国一定间接地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讲中国是不是已经挺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还太早。
DW:在接下来下半年或明年会看到中国经济放缓吗?
刘宛鑫:如果去看中国的经济成长目标,以官方的资料来看,就2006年到2024年的经济成长来说,除新冠期间官方的经济成长率永远都是高于经济成长目标,似乎一直以来都可以达到目标,所以大家就会觉得说,去年还是有5%,为什么会大家说经济情况不好?为什么人民也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情况并不是那么好?
其一就是中国官方经济资料的可信赖度在哪里,这是一个问号。即便说我们不讲说政府可能对资料上面有一些操纵的可能性,在经济政策上,它有很大的空间可以透过推进经济政策去达到想要有的经济成长率。所以你会感觉到说经济成长率资料还是很漂亮的。
至于今年会不会放缓,现在等于是说第一、二季出口支撑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成长,可是你不可能无限制的出口,因为国外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可能无限。上半年中国企业先增加出口避关税,但这个产品它可能是大量存在仓库里面,这些东西要先卖掉之后才有可能从中国再度进口这些商品。假设美国之后真的又提高关税、外国需求降低,即便中国有产品可以出口,需求低的情况下也不会再出口这么多出去,所以中国的出口刺激经济成长这块动能就会下行。
放缓是非常可能的,在第三或第四季度,只是说
第三季度我们会先看到一个放缓。可是如果看中国以前的季度发展,基本上第三季度就是成长率会下来,然后它就会在9月底、10月初的黄金周之前,出台一些政策刺激经济成长;第四季度再上来,达到全年的经济成长目标。
现在就要看第三季度会放缓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可能现在刺激内需的政策有办法让放缓不那么严重,小部分的吸收可能没办法出口的这些商品,维持经济成长在一定的程度,但是这个的成效是多少有待观察。基本上因为上半年的经济发展比预期好加上中国政府有一定的能力去刺激经济成长,所以下半年的经济不至于放缓太多。
DW:中国要扩大内需的困难点是什么?
刘宛鑫:扩大内需并不只是2012和2013开始讲,其实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讲,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开始有经济放缓的趋势,市场需求包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降。中国发现以前都是靠出口,现在如果西方国家比较少买我的商品,中国必须要靠自己的市场去吸收这些商品,所以它其实从2008年就讲要扩大内需,只是中国也讲了很多其它的发展目标,当初扩大内需只是很多目标的其中一个,现在是更强调了。
另外一个差异在于,2008年之后的扩大内需强调的是,透过比方说政府的投资,或者是鼓励企业的投资,去吸收产能过剩的商品,例如建筑材料,或者是透过2012年的一带一路扩展到其它的可能的新兴市场,把这些产能过剩的产品卖过去。当初扩大内需的一部分是增加出口市场的一部分去处理产能过剩问题。这样子会导致什么问题?有一些企业虽然说购买了建筑材料,比如说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导致后来一些包括说债务的问题等,其它像是绿色产业如太阳能板与新能源汽车等,大幅鼓励投资之后产能过剩了,那只是把产能过剩的问题从上游转移到了下游,但这些产品最后要出去哪里,这个问题到现在更加的突出。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https://t.co/V8M3jGfbbR— DW 中文- 北京挺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了吗? 在接下来下半年或明年会看到中国经济放缓吗?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成功的产业政策吗?基尔世经所研究员刘宛鑫接受德国之声记者访问,这些问题 看看专家如何分析。
DW:中国最近的经济表现不错,尤其是对外出口强劲,中国挺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了吗?
刘宛鑫:到目前为止不能说中国挺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因为这个贸易战还是持续在进行。中国现在的出口整体表现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是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说要提高关税,而中国的企业一直以来的反应都很快,因为预期会有比较高的关税,所以提早把很大一部分的产品出口到美国,避免高关税。所以我们看到上半年出口是比预期好的,包括第一季度增加其直接出口到美国,上半年增加其出口到其他国家比如东南亚,而这其中很多商品最终是要销往美国。出口支援了中国第一跟第二季度的经济成长,但这不代表今年度它的经济成长就会完全没受到贸易战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是双方只是暂时性休兵,即使在瑞士与伦敦两次中美会谈后双方发出正向的信号,但不代表可以达到最终的会谈目标,中国现在跟美国贸易战还在持续进行中,90天之后,8月会发生什么事情亦或是政策的走向没有人知道,因为特朗普的政策不确定性非常高,只要双方再有冲突点,特朗普的回应很可能就是再提高关税,到时中国将如何反应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除了中美双边之间直接的贸易战之外,中国现在在全球经济和贸易里面扮演一个非常中心的角色,美国又持续跟其它的国家有贸易战,想要对欧盟的商品加征30%的关税,也对于越南和巴西等其它国家加征关税,中国一定间接地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现在讲中国是不是已经挺过美国发起的贸易战还太早。
DW:在接下来下半年或明年会看到中国经济放缓吗?
刘宛鑫:如果去看中国的经济成长目标,以官方的资料来看,就2006年到2024年的经济成长来说,除新冠期间官方的经济成长率永远都是高于经济成长目标,似乎一直以来都可以达到目标,所以大家就会觉得说,去年还是有5%,为什么会大家说经济情况不好?为什么人民也感受到经济发展的情况并不是那么好?
其一就是中国官方经济资料的可信赖度在哪里,这是一个问号。即便说我们不讲说政府可能对资料上面有一些操纵的可能性,在经济政策上,它有很大的空间可以透过推进经济政策去达到想要有的经济成长率。所以你会感觉到说经济成长率资料还是很漂亮的。
至于今年会不会放缓,现在等于是说第一、二季出口支撑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成长,可是你不可能无限制的出口,因为国外对于中国产品的需求不可能无限。上半年中国企业先增加出口避关税,但这个产品它可能是大量存在仓库里面,这些东西要先卖掉之后才有可能从中国再度进口这些商品。假设美国之后真的又提高关税、外国需求降低,即便中国有产品可以出口,需求低的情况下也不会再出口这么多出去,所以中国的出口刺激经济成长这块动能就会下行。
放缓是非常可能的,在第三或第四季度,只是说
第三季度我们会先看到一个放缓。可是如果看中国以前的季度发展,基本上第三季度就是成长率会下来,然后它就会在9月底、10月初的黄金周之前,出台一些政策刺激经济成长;第四季度再上来,达到全年的经济成长目标。
现在就要看第三季度会放缓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可能现在刺激内需的政策有办法让放缓不那么严重,小部分的吸收可能没办法出口的这些商品,维持经济成长在一定的程度,但是这个的成效是多少有待观察。基本上因为上半年的经济发展比预期好加上中国政府有一定的能力去刺激经济成长,所以下半年的经济不至于放缓太多。
DW:中国要扩大内需的困难点是什么?
刘宛鑫:扩大内需并不只是2012和2013开始讲,其实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讲,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开始有经济放缓的趋势,市场需求包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下降。中国发现以前都是靠出口,现在如果西方国家比较少买我的商品,中国必须要靠自己的市场去吸收这些商品,所以它其实从2008年就讲要扩大内需,只是中国也讲了很多其它的发展目标,当初扩大内需只是很多目标的其中一个,现在是更强调了。
另外一个差异在于,2008年之后的扩大内需强调的是,透过比方说政府的投资,或者是鼓励企业的投资,去吸收产能过剩的商品,例如建筑材料,或者是透过2012年的一带一路扩展到其它的可能的新兴市场,把这些产能过剩的产品卖过去。当初扩大内需的一部分是增加出口市场的一部分去处理产能过剩问题。这样子会导致什么问题?有一些企业虽然说购买了建筑材料,比如说房地产业,房地产业的快速扩张与发展导致后来一些包括说债务的问题等,其它像是绿色产业如太阳能板与新能源汽车等,大幅鼓励投资之后产能过剩了,那只是把产能过剩的问题从上游转移到了下游,但这些产品最后要出去哪里,这个问题到现在更加的突出。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 |
![]() |
![]() |
![]() |
![]() |
![]() |
![]() |
![]() |
![]() |
![]()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