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之火背后:一场散装江苏的喜剧

未抢到球票的球迷在常州文化广场等待大屏转播。图/九派新闻 辜子旋
他认为,苏超像一场以足球为载体的狂欢节。最打动他的地方是身边很多人因此开始接触足球,无形间提升了对足球的认知度。
一名球迷告诉记者,他去现场看到苏超比赛,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的人,“在自己城市的球队进球时都会呐喊”。
刚刚毕业的刘女士,也是为数不多的“资深球迷”。八年来,她一直关注足球,也曾在中乙做过山西队的球童志愿者。过去,她也一直有关注像西班牙、德国这些足球国家的联赛体制,大到城市,小到社区,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球队,并且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联赛体系。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家乡球队加油。
她最难忘的,是6月21日常州对南京的那场比赛。比赛在接近90分钟时,常州队仍然落后4球,但常州队的球员还在拼尽全力。
“在国家队比赛长期失意中,球迷们对足球的热情并没有降低,苏超的突然爆火,一方面是球迷们热情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家队的情绪弥补。”刘女士说,“具体说到好坏,如果苏超继续发展下去,有利也有弊,一方面能营造更好的足球氛围,但一些极端球迷会认为苏超中的某一个队能够代替国家队比赛,这是极其不尊重足球规律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超是对中国足球情绪废墟的一次集体重建。它没有被规划进体育振兴战略,也没经过市场精算,而是在毫无预警的某个下午,从地铁大屏幕和短视频弹幕中浮现出来。像一场关于“快乐足球”的民间试验——它不完美,甚至荒腔走板,却切实地让人们找回了与足球、与城市、与彼此的连接。
【4】苏超之火的背后
为什么苏超能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在接受九派新闻专访时表示,苏超爆火的背后,是城市身份认同的强弱转换、官媒传播调性的趣味表达、体育娱乐与网络文化的结合、运动场景和文体商旅的联动。
围绕苏超的传播是一场从情感走向价值的连接。苏超的传播路径,清晰地呈现了从“情绪启动”到“价值延展”的传播逻辑。
一方面,它启动了人们对于城市的身份认同,让人们以城市为单位重新集结,另一方面,又因为强调“快乐”而非“输赢”,追求“平等”而非“竞争”,在轻松娱乐之间,对原有的城市身份认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解构,让人们在更大范围的区域认同里获得快乐。
他认为,苏超和天水麻辣烫、淄博烧烤的出圈一样,都是“价格亲民”的大众娱乐消费,既符合现在消费的平民化趋势,同时又起到了情绪减压阀的作用。
他指出,过去的城市宣传方式主要是,这地方很好你要来,是“要我去”的思维。但是淄博烧烤、贵州村超、苏超都塑造了“我要去”的场景。这种场景联动效应符合现在的互联网流量法则,更容易爆火和吸引人流。
“苏超提供了一个样本,再次印证了当下的网络传播之道,以情感为基础、以意义为追求,通过各种各样的场景营造,实现着更高频的互动与沟通。”张志安说。
7月12日,“赣超”也拉开了序幕,一些类似的城市联赛在全国萌芽,有望形成省域业余联赛的网络。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