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大厂人,拼凑出互联网这六年
阿里巴巴第十八届阿里日,众多员工家属随行到阿里园区游玩。
100个聊天对象,约80%是基层员工,20%是中层。他们所处的岗位有运营岗、技术岗、职能岗,其中技术岗是最多的。
跟所有的人聊天,几乎都会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其他公司的情况,大家对外面的信息其实挺封闭的;再就是前几年被裁员的人去干嘛了,大家都知道在大厂不可能干到退休,只不过是火还没烧到脚跟前,想提前给自己留一条路。反映出来的也是一种焦虑。
不同年龄和岗位的人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刚工作一两年的人,有一股子冲劲,想做事情;中层的压力比较大,有家庭压力,退又没地方退。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的人,往往会一直反复地问,当初被毕业被裁员的人都去干嘛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据我的接触,有的人是去做自媒体,但很难做起来。
有的人在望京开花店,几个月后,因为经营不善关掉了。这几年有一种氛围,我不卷了,离职开奶茶店、书店、咖啡馆、宠物店,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大部分好像经营的都不是特别理想,我估计是开店前忽略了经营过程中的很多隐性成本。
有一位原来某大厂的总监,今年年初已经把 BOSS直聘刷得快冒火星子了,满世界找HR的联系方式。他跟我说,工作怎么这么难找。
在AI业务的人心里会踏实一些。他们相对有经验,甚至有的已经做出东西来了,再跳大厂或行业的头部公司,非常好跳。
根据我的观察,在大厂工作的人,离职或者经历裁员后,第一反应还是进大厂,退而求其次是去中厂。一个人在大厂待习惯了,会有一种依赖,那套标准化的流程和体系是潜移默化的东西,包括沟通的方式,你怎么开会、怎么提OA,包括班车、三餐、下午茶、交友活动等等,大厂还有自己的厕所文化,它定义了你的衣食住行。其实大厂就是所大学。
大厂开始复苏了,中厂还在躺平
除了大家的状态,我们也会聊各家大厂的业务和人事变动。
从公司体量划分,聊天对象所处的公司以大厂为主,另外就是中厂和新一线大厂。
大家对大厂的概念比较熟,字节、美团等都属于标准的大厂;我对中厂的定义比较简单粗暴,提到某个领域,你能想到它是TOP2、TOP1,比如喜马拉雅,被腾讯收购之前,它是音频领域的 TOP1,但从市值、业务等方面,又没办法和大厂比,所以中厂就是某个领域的大厂。
新一线大厂最典型的就是小红书。得物这样的公司,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新一线大厂和领域内大厂的结合,在这么多电商玩家已经非常饱和的情况下,它还能杀出一条血路,做得还不错,用的人基本上也是大厂的人,风格也是大厂的风格。
还有一些AI领域的公司,比如DeepSeek,这种算未来的大厂。
从同类型公司的业务层面来看,有一个显着特征。AI来临之前,所有大厂都很低调,趴着、蛰伏的状态;AI来临之后,叠加环境慢慢宽松,大厂开始活跃起来。
比如战略层面,AI成了共识,你看阿里,把AI当成核心战略;百度更不用说了,它可能要把命给革掉,才能在竞争中活下来。
比如开始有新业务,包括外卖行业,创始人开始走到台前,不管口水仗还是怎么样,都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要把业务做起来。

● 北京,外卖骑手在街头忙碌,商家正在忙碌备餐。图源:视觉中国
至于中厂,夹在中间不上不下,非常难受。还是举例喜马拉雅,作为还没有上市公司的音频领域的老大,最后被腾讯音乐收购了。中厂难受的点就在这,无论业务发展、人才储备还是资金投入,都卷不过大厂,是最不好做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 2022100个聊天对象,约80%是基层员工,20%是中层。他们所处的岗位有运营岗、技术岗、职能岗,其中技术岗是最多的。
跟所有的人聊天,几乎都会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其他公司的情况,大家对外面的信息其实挺封闭的;再就是前几年被裁员的人去干嘛了,大家都知道在大厂不可能干到退休,只不过是火还没烧到脚跟前,想提前给自己留一条路。反映出来的也是一种焦虑。
不同年龄和岗位的人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刚工作一两年的人,有一股子冲劲,想做事情;中层的压力比较大,有家庭压力,退又没地方退。尤其是到了一定年龄的人,往往会一直反复地问,当初被毕业被裁员的人都去干嘛了。
这个问题的答案,根据我的接触,有的人是去做自媒体,但很难做起来。
有的人在望京开花店,几个月后,因为经营不善关掉了。这几年有一种氛围,我不卷了,离职开奶茶店、书店、咖啡馆、宠物店,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大部分好像经营的都不是特别理想,我估计是开店前忽略了经营过程中的很多隐性成本。
有一位原来某大厂的总监,今年年初已经把 BOSS直聘刷得快冒火星子了,满世界找HR的联系方式。他跟我说,工作怎么这么难找。
在AI业务的人心里会踏实一些。他们相对有经验,甚至有的已经做出东西来了,再跳大厂或行业的头部公司,非常好跳。
根据我的观察,在大厂工作的人,离职或者经历裁员后,第一反应还是进大厂,退而求其次是去中厂。一个人在大厂待习惯了,会有一种依赖,那套标准化的流程和体系是潜移默化的东西,包括沟通的方式,你怎么开会、怎么提OA,包括班车、三餐、下午茶、交友活动等等,大厂还有自己的厕所文化,它定义了你的衣食住行。其实大厂就是所大学。
大厂开始复苏了,中厂还在躺平
除了大家的状态,我们也会聊各家大厂的业务和人事变动。
从公司体量划分,聊天对象所处的公司以大厂为主,另外就是中厂和新一线大厂。
大家对大厂的概念比较熟,字节、美团等都属于标准的大厂;我对中厂的定义比较简单粗暴,提到某个领域,你能想到它是TOP2、TOP1,比如喜马拉雅,被腾讯收购之前,它是音频领域的 TOP1,但从市值、业务等方面,又没办法和大厂比,所以中厂就是某个领域的大厂。
新一线大厂最典型的就是小红书。得物这样的公司,我更愿意把它定义为新一线大厂和领域内大厂的结合,在这么多电商玩家已经非常饱和的情况下,它还能杀出一条血路,做得还不错,用的人基本上也是大厂的人,风格也是大厂的风格。
还有一些AI领域的公司,比如DeepSeek,这种算未来的大厂。
从同类型公司的业务层面来看,有一个显着特征。AI来临之前,所有大厂都很低调,趴着、蛰伏的状态;AI来临之后,叠加环境慢慢宽松,大厂开始活跃起来。
比如战略层面,AI成了共识,你看阿里,把AI当成核心战略;百度更不用说了,它可能要把命给革掉,才能在竞争中活下来。
比如开始有新业务,包括外卖行业,创始人开始走到台前,不管口水仗还是怎么样,都是一种形式,目的是要把业务做起来。

● 北京,外卖骑手在街头忙碌,商家正在忙碌备餐。图源:视觉中国
至于中厂,夹在中间不上不下,非常难受。还是举例喜马拉雅,作为还没有上市公司的音频领域的老大,最后被腾讯音乐收购了。中厂难受的点就在这,无论业务发展、人才储备还是资金投入,都卷不过大厂,是最不好做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