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路 爽约 各种幻觉…国产AI到底怎么了?
曾经的国产AI之光,最近似乎都没有好消息。
先是被认为是“国运级创新”的DeepSeek,原本预计今年5月就会更新换代的DeepSeek-R2迄今未能推出,引发市场焦虑。此外更有报道指出,DeepSeek使用率从今年初的50%,暴跌至目前的3%,下滑态势明显。
而继DeepSeek之后,把AI Agent概念带出圈的通用AI智能体公司Manus最近被媒体曝光“跑路”,其公司总部已经从中国转移至新加坡。
目前,Manus官方微博和小红书账号的内容均已清空,打开Manus的官网,其首页显示“Manus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而此前为“Manus中文版本正在开发中”。不仅如此,Manus近期因对旗下部分国内业务大规模裁员的传闻而再度引发外界关注。
再回过头看2023年的AI明星公司百川智能最近也是风波不断,再早一些的“AI六小龙”也显得悄无声息。
国产AI,到底怎么了?

▲ Manus官网截图
AI是风口,芯片是现实
我们现在把时间线拉回到四个月前的2025年3月,彼时DeepSeek引爆全球的热浪刚刚平息下来,很快,一段演示视频引爆科技圈。
画面中,名为Manus的AI助手流畅地筛选简历、分析房产数据、生成股票研究报告,俨然一位全能数字员工。一夜之间,Manus内测邀请码被炒至10万元天价,月活跃用户迅速突破2000万。一时间,Manus被誉为“下一个DeepSeek”。
可谁也没想到,120天之后,这家拿到硅谷投资的公司,居然跑了。
其实客观来说,Manus并不能算是“跑路”,而是多重压力的结果。
2025年4月,Manus获得由硅谷知名风投Benchmark领投的75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跃升至5亿美元。
然而,这笔融资也引发了美国财政部的审查,缘由是2023年拜登政府出台法案,禁止美国向中国半导体、量子计算、AI和军事等相关公司投资,该法案于2025年1月正式生效。
面对审查压力,Manus选择主动合规,放弃中国市场,将总部迁至新加坡,以确保在服务全球用户时满足各国合规标准。
更重要的是,按照此前媒体报道,据接近Manus的人士透露,Manus之前就曾遇到过高端算力资源不足,导致智能体产品的迭代延迟。
在这种情况下,迁移到新加坡,有希望更高效地获取算力资源。新加坡作为亚洲的GPU和算力枢纽之一,对Manus这样的AI公司而言,是一个具备资源灵活性和国际连接优势的理想落点。
和Manus一样,DeepSeek的风口和高光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面临困境时,Manus可以一跑了之,作为“国产AI技术派”的代表,DeepSeek到了今天,显然已经与地缘政治深度绑定。
DeepSeek-R2到今天依然是“爽约”状态、迟迟未能发布,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算力困境。
按照此前全球知名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的报道,DeepSeek 在训练其 R1 模型时使用了5万块 Hopper 架构 GPU,其中包括3万块 H20、1万块 H800 和1万块 H100,这些显卡由其投资方高毅资产(High-Flyer Capital Management)采购。
然而,2025年1月美国《特定国家风险投资审查条例》生效后,英伟达H20芯片对中国内地供应短缺,很显然会拖慢DeepSeek-R2的开发进度条。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