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解决孤独问题,但这本身就是个问题
孤独带来的不适感以我们未曾察觉的方式塑造着我们——而如果没有了这种不适感,我们可能不会喜欢自己变成的样子。
本文即将刊登于2025年7月21日《纽约客》杂志,印刷版标题为Losing Loneliness. 作者:保罗·布鲁姆是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耶鲁大学名誉教授,着有《心理学:人类心灵的故事》等多部着作。

一个人盯着从电脑里冒出的自己的脑袋。
聊天机器人能给真正孤独的人带来慰藉。但孤独不只是痛苦;它是一种警示,一种关键信号,促使我们投身于学习彼此共处的艰难事业中。插图:Louren?o Providencia
如今,似乎每个人对人工智能伴侣都有自己的看法。去年,我也加入了这场争论,和两位心理学教授同事以及一位哲学家合着了一篇论文,题为《为共情人工智能喝彩》。我们的论点是,在某些方面,最新一批人工智能可能比许多真人更适合陪伴左右,而且我们不该对此惶恐退缩,而应思考人工智能伴侣能为孤独者提供什么。
或许并不出人意料,在我所在的学术圈,这篇论文的反响并不算好。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人工智能往往不被视为技术进步,而被当作衰落的预兆。人们对工作(我们自己的和学生的)充满常见的担忧,也担心人工智能容易被用于作弊。这项技术被广泛认为是硅谷亿万富翁们的“无灵魂工程”,他们的“创造力”主要体现在挪用他人成果上。但真正令人恼火的是,有人认为这些数字对话者可以成为真实朋友或家人的合理替代品。许多人认为,持这种想法的人要么轻信盲从,要么冷酷无情。
这些担忧中,有些是完全合理的。但我有时会想,同事们对人工共情的全盘否定,是否恰恰体现了他们对那些最能从这项技术中受益的人缺乏共情。有人认为存在“孤独流行病”,对此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孤独问题如今已受到足够重视,甚至值得政府干预——日本和英国都已任命了孤独事务大臣。无论是否是流行病,孤独现象普遍存在,不容忽视。
大家都认同,孤独是令人不快的——有点像灵魂的牙痛。但如果孤独感强烈且持久,确实会造成毁灭性影响。2023年,时任美国卫生局局长维韦克·穆尔西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孤独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痴呆症、中风和过早死亡的风险。长期孤独对健康的危害比久坐或肥胖更甚;其危害程度相当于每天吸半包多香烟。
这种心理上的痛苦,对于那些从未真正孤独过的人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在佐伊·赫勒的小说《丑闻笔记》中,叙述者芭芭拉·科维特是孤独的“鉴赏家”,她区分了短暂的孤独和更深层的孤独。她观察到,大多数人回想一次糟糕的分手,就以为自己理解了孤独是什么。但她接着写道:“至于那种日复一日、看不到尽头的孤独,他们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为了去趟自助洗衣店而安排一整个周末是什么感觉;也不知道,万圣节夜晚坐在漆黑的公寓里,只因无法忍受让自己凄凉的夜晚暴露在一群起哄的“不给糖就捣蛋”的孩子面前是什么滋味……我曾坐在公园长椅上、火车上、教室椅子上,感觉肚子里积满了无处安放、毫无寄托的爱意,像一块石头,重得让我确信自己会尖叫着摔倒在地,胡乱挣扎。”
如果你对这种孤独感到陌生,那你很幸运——而且可能年纪还不大。就像癌症一样,慢性孤独对年轻人来说是悲剧,但对老年人而言,却可能是生活中一个残酷的现实。根据问题的不同问法,大约一半的60岁以上美国人表示自己感到孤独。山姆·卡尔的《所有孤独的人:关于孤独的对话》一书中满是你能想到的故事:寡妇和鳏夫发现自己的社交圈在慢慢缩小。卡尔在一次采访后写道:“在那之前,我从未认真想过,失去所有曾经亲近的人会是什么感觉。”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