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杀妻,明码标价的婚恋观正毁了中产家庭

可事实是,在湾区这个高学历、高薪的“人杰地灵”之地,爱情反而是稀缺品,感情和婚恋不可避免会被“算计”。


一方面,这里的圈子文化使然。

湾区科技精英的聚集地,生活节奏人均开了加速器。白天在公司内卷,晚上去健身、写代码、搞副业,周末还要发展一下自己的副业或者小爱好,人人都在“优化人生”、效率至上。

谈恋爱成了性价比最低的“投资项目”——没时间、没精力,还容易心累,ROI太低,并不是人人都想来凑热闹。

另一方面,湾区的生活压力也让感情无处安放。

房价、高房租,通勤时间长,职场文化逼人,人人都活在高压锅里,尤其是这两年科技大厂裁员潮不断,压力陡增,“门当户对”必然成为择偶的门槛。

而偏偏圈子又小、熟人社交多、新人难接触,且科技行业又自带单身属性——性别比例失衡,工程师们加班成常态,社交时间被压缩到极致,想要门当户对的脱单难上加难。

快节奏的生活没空谈情说爱,高成本和通勤让约会更难,职场高压和单身文化抬高了门槛,精英心态和性别失衡,尤其是这些人在美奋斗多年,身上带着“精英光环”,深知一份工作、一张绿卡、一套房产的分量。

结果,当这些有形的资产撞上感情时,往往会变成对另一半的精打细算——担心感情会让身家缩水、贬值,甚至破产,于是择偶变得越来越复杂。

难怪常言“湾区难有真爱!”

从分类细致的各种相亲群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多华人父母在孩子婚恋问题上的焦虑和控制远远超出了“关心”的范畴。

一方面,他们常常把婚姻当成“第二场高考”:学历、收入、家庭背景样样要匹配,“强强联合”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又不放心让孩子自己来谈恋爱,总想着帮忙物色、替他们筛选“优质资源”。在孩子本该自主、成熟的人生里父母还在进行“项目管理”。

这背后,是一种深植多年的观念:婚姻是社会地位的延续,是保住“体面”的保障。


但也正是这种观念,让很多年轻人从小在“你只要读好书,其他我来搞定”的教育里长大,情绪表达、人际互动、亲密关系的能力却从未被好好培养。

在这种观念里,久而久之,孩子长大后必然会将谈恋爱看成是“兼顾理性与情感”的任务清单:要不拖累自己、要经济匹配、要合适、要稳定、还不能发展得太快太慢。

感情成了带着KPI的面试流程,每一步都算着成本、算着回报。

这些相亲群、精算条件匹配的背后,是父母对情感教育的忽略、对婚姻的功利化理解,以及对孩子人生的过度操控。

它暴露出的,并不是年轻人不愿意爱,而是“不会爱”的结果。

而陈和于的婚姻惨剧恰恰向我们证实了,在“学霸”“高知”“精英”“高薪”这些匹配的标签下,婚姻的悲惨不是来自不对等、而是家庭情感教育的缺席所造成的人格缺陷、遇人不淑。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