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園弄·懸案》陷輿論迷局:創作與觀看的叁重"錯位"
為明星加戲,還是明星為角色服務?
《醬園弄》上映前,引人矚目的不只有劇情,還有它的演員表——章子怡、雷佳音、趙麗穎、楊冪、易烊千璽、王傳君、梅婷、大鵬、李現,等等,集齊了影視圈的半壁江山。“全明星陣容”在國產電影裡並不鮮見,大導演、大制作、大明星的組合壹直是票房保障。
全明星陣容最直接的好處,是提升票房號召力。觀眾可能因為喜歡某位演員走進影院,當壹部電影集合了多位人氣明星,吸引力自然成倍增加。全明星電影也更容易引發話題討論,讓電影宣發事半功倍。若從創作角度看,全明星陣容能豐富角色表現,好演員之間的化學反應有時能彌補劇本的不足……在電影市場持續面臨流媒體沖擊與觀眾審美疲勞的當下,制作方仍傾向於用星光填補投資的不確定性,觀眾在選擇影片時也更易被熟悉的面孔吸引,這種供需慣性使得全明星策略在國產大片中仍占據主流。當然,全明星策略也存在爭議,譬如明星高額片酬或擠占制作經費;部分電影依賴明星光環,忽視劇本打磨;而隨著觀眾審美提高,單純靠明星撐場面的電影越來越難成功……所以,如今片方更注重演員與角色的匹配度,並努力平衡明星效應和內容質量。

《醬園弄·懸案》劇照
《醬園弄》的全明星陣容是這壹市場趨向下的產物,作為壹部投資高昂的電影,明星效應能擴大電影的話題度、盡可能打開市場。大量使用明星,本身也是陳可辛的壹個創作特征。從《甜蜜蜜》《中國合伙人》到《如果·愛》《投名狀》《奪冠》,他的每部電影就像壹場華語影壇的群星盛宴。與某些導演把明星當花瓶不同,陳可辛擅長挖掘明星身上不為人知的特質,在他鏡頭下,那些被定型的面孔展現出全新的可能性,這種點石成金的能力,讓他的全明星陣容不只是商業噱頭,而是看點。何況,結合《醬園弄》的創作立意,殺夫案的背景是1945年動蕩的上海,涉及警察、記者、獄友、鄰居、權貴等多個階層,還原那個魚龍混雜的時代需要眾多角色填充,全明星策略也合情合理。因為目前上映的只是上部,不少角色因為戲份太少完成度不足,但就演員表現來看,《醬園弄》的全明星裡沒有誰是明顯拖後腿的。
然而,壹些觀眾不能接受電影的群像敘事,這也是前文所闡述的第壹重錯位。這時,觀眾難免質疑:究竟是電影的群像敘事,需要那麼多明星來出演,還是因為邀請了這些大明星,所以創造了這些角色,加了這些戲份,以至於淡化和稀釋了詹周氏的敘事?這是電影的第贰重“錯位”。
這種質疑,在明星接連塌房、輿論要求明星成為“道德標兵”的環境下,自帶壹種“正確”的光環——罵資本操控、流量至上,又能宣泄情緒又很安全。壹些網友先入為主地認定,這些明星角色都是硬塞進去的。壹旦這種觀點成為主流,電影的任何缺點都會被歸咎於“明星塞太多,毀了好故事”。不管看沒看過電影,罵電影的全明星陣容都是通行的社交貨幣。
讓片方始料未及的,還有飯圈文化對電影評價體系的全面介入,甚至逐漸成為左右輿論風向的關鍵力量。這壹現象在《醬園弄》的宣發過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從官宣伊始,兩位85後女明星的粉絲便圍繞角色、番位等問題展開激烈爭奪,電影公映後,這場爭斗迅速蔓延至影片的公共評價領域。比較演技的“技術帖”充斥社交平台,但核心目的並非客觀討論,而是為自家偶像爭奪“高光時刻”的話語權。處於下風的壹方粉絲甚至給電影打壹星差評,其邏輯已演變為“寧可毀掉作品,也不讓對家獲利”。片方原本期待明星流量能轉化為市場熱度,卻未料到粉絲將禍水引向電影本身,坐實“明星毀掉電影”的指控,讓影片進壹步卷入輿論漩渦。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