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敘事拉升正劇張力(新作速評)

包 瀾




劇集《以法之名》海報。 資料圖片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以法之名》,收獲了不少好評。劇中,海東省檢察院派員指導東平市辦理“萬海案”,其間發現當地公檢法同黑社會性質組織存在利益勾連,遂聯合有關部門展開偵查,開啟了壹場與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的斗爭風暴。這個檢察機關“刀刃向內”的故事,富有時代性、嚴肅性,展現出現實主義政法大劇的面貌與氣度。

壹個有意思的現象是,作品播出後,不少觀眾在社交平台熱情猜測劇中角色的正邪歸屬,主創們也在宣傳中饒有興致地“賣關子”,明示“後面變化很多,大概率猜不到”。人物身份、劇情走向的懸念感,讓觀眾“入坑”“上頭”,也印證了這部作品懸疑敘事的成功。

在常見的罪案題材懸疑敘事中,創作重點多是懸疑氛圍的營造,精巧結構的設計。為服務於這壹效果,劇集常會強化虛構色彩,觀眾在欣賞時,也不會預期或苛求作品具有寫實性。但《以法之名》的選題,內在地規定了背景、事件和人物行為方式等必須貼合現實邏輯,不能“出戲”。

劇中,東平這個地級市的政法系統中,人物關系盤根錯節,各色人等心思各異。劇中角色你來我往、試探交鋒;黑惡勢力和保護傘隱藏暗處、阻礙調查。《以法之名》將懸疑敘事扎實地建立在規定情境中人物的行為邏輯上,建立在政法系統的運行規則上,既直接融入“辯護律師當庭翻供”等高烈度的戲劇沖突中,也巧妙地體現在人物台詞、眼神、微表情“表面沉穩”的弦外之音裡。

相比同樣運用了懸疑敘事的《人民的名義》《破冰行動》等劇集,《以法之名》聚焦小城市政法生態,離觀眾相對更近。觀眾更容易代入自己對職場規則與人情世故的感受,作品的懸疑敘事因此更加引人入勝。


除了主角洪亮外,《以法之名》其他形象也很有“活人感”。東平市檢察院代理檢察長李人駿,起初壹心要把市裡高度重視、自己主抓了兩年的“萬海案”辦成鐵案。但緊接著,辯護律師當庭高呼“萬海不是黑社會”,省檢察院隨即收到舉報,直指李人駿就是黑惡勢力真正的保護傘。伴隨著故事的推進,李人駿和觀眾同步看到了“萬海案”的疑點,看到了東平政法系統暗中的“組織關系網”。面對黑惡勢力對自己的圍獵與要挾越來越近,李人駿的內心從最初急切地追求“仕途進步”,陷入了“情、理、法”碰撞中的掙扎與抉擇。

在這部有70余個角色的群像戲中,每個讓觀眾壹眼猜不准是黑是白的角色,都有其復雜性。懸疑敘事帶來了人物前與後、表與裡的反差,豐富了人物層次,提高了作品的可看性。錯綜復雜的故事,將司法實踐“是黑惡壹個不漏,不是黑惡壹個不湊”“檢察官同流合污是貪污重罪,隨波逐流是瀆職犯罪”等法治理念具體而微地呈現出來,表達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壹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也展現了檢察偵查工作嚴懲司法腐敗、維護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這種充滿戲劇張力的呈現,能夠將觀眾對法治的思考引向深入。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0日 20 版)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延伸閱讀
    敘事與虛構--對宗慶後身後事的雜想 韓國驚悚懸疑!壹口氣看完8集根本停不
    《拾八歲太奶奶》:"權力代償"如何重構女性敘事?|微劇評 微短劇敘事,以設定聯結大眾情感
    從"奇跡"到"失語":DeepSeek的崩塌敘事 7月12日追劇日歷,6部電視劇更新,懸疑劇《掃毒風暴》今日開播
    市值4萬億美元的英偉達:瘋狂印鈔機的瘋狂敘事 高分懸疑劇博斯衍生劇《巴拉德》
    上線!現實主義懸疑劇《正當防衛》今日播出 明晚播出!15集懸疑劇來襲,3位實力派坐鎮,收視或超以法之名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