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漢光演習動員創新高 超市首度納入 伍大看點
這次實兵演習,是自台灣總統賴清德定義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後的首次,軍方正式針對中國“灰色地帶”襲擾進行演訓,被認為反映出台灣政府對北京“由演轉戰”的風險拉高警覺。… pic.twitter.com/d7D7tQuRvk—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July 9, 2025
台灣國防部壹年壹度的“漢光演習”7月9日舉行,時間長度破紀錄倍增至拾天九夜,動員人數也創新高,涵蓋范圍與演練強度均遠超以往。
這次實兵演習,是自台灣總統賴清德定義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後的首次,軍方正式針對中國“灰色地帶”襲擾進行演訓,被認為反映出台灣政府對北京“由演轉戰”的風險拉高警覺。
另壹大焦點,是今年首度結合民間防空演習和後勤要素,假想中國解放軍進入台灣都會及城鎮,演練“縱深防御”及“持久作戰”,並首次有連鎖超市共同參與模擬防空演練。
專家對BBC中文分析,台灣政府過往避諱談論戰爭,現在則透過演習“誠實告訴民眾危機,健康面對威脅”,同時也藉此向國際社會展現台灣人民“更明確積極的防衛意志”。
1. 史上最長演習:准備“持久作戰”
過往漢光實兵操演多為伍天肆夜,今年“漢光41號”拉長壹倍到拾天九夜,被外界稱為“史上最長”。
台灣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王宏仁告訴BBC中文,無論是操演強度還是動員規模,都顯示賴清德政府已將中國對台攻擊方式重新定義,台灣國防戰略思維也從“立即備戰”轉型為“持續應戰”。
王宏仁解釋,過去演習強調第壹戰線嚇阻,在共軍登陸前就要致勝,如今則進展到實際作戰,“即使共軍登陸城市鄉鎮,我們還是能長期抗戰跟支撐,對方未必能控制接下來的情況,無形提升對岸理性思考時的成本。”
“漢光演習”自1984年起舉辦,前身為台灣國軍與美軍顧問團的“中美聯合軍事演習”,台美斷交後由台灣自主舉辦。“漢光”本意為“大漢光復”,演習內容從早年攻擊對抗,逐步轉為全國性防衛。
台灣國防部在記者會表示,今年演習想定由“灰色地帶”襲擾情境開始,依序展開平戰轉換及備戰部署、聯合反登陸、濱海暨灘岸戰斗、縱深防御與持久作戰等伍大作戰階段。

圖像來源,GETTY IMAGES圖像加注文字,台灣今年度的“漢光演習”長達拾天九夜,將在本周展開。
台灣國防部參謀總長梅家樹上將日前向官兵表示,拉長操演時間主要為應對中國灰色地帶襲擾,以及演練重層“縱深防衛”(defense-in-depth)。
“縱深防衛”為軍事上多層次、分層遞進的防御戰略,延緩敵軍進攻、消耗其戰力,並爭取時間反擊或等待外援,被視為進入“持久作戰”階段的條件之壹。
台灣政府將往年搭配漢光進行的防空“萬安”、民防“民安”演習,在今年整並為“城鎮韌性演習”,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當局在加強結合軍方、政府部門和民間的“持久作戰”演訓,檢驗社會與經濟能否持續運作。
美國曾警告,中國已對台灣構成“迫在眉睫的威脅”,並提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據稱已設定2027年為解放軍具備攻台能力的目標時限。過去壹個月,美國政府和國會高層曾多次就中國對台軍事威脅發出警示。這壹時間點從未獲得北京方面的證實。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