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男女到22岁就分一套房",探访山东免费分房村

南村社区里有一方老磨。在沂南县的第三天傍晚,69岁的骆子英右手拿着一个小扫帚,一边推一边扫,把黄豆磨成豆沫。听说我从广东专程来南村,她很惊讶,说“广东比咱这好啊,经济发达。”她在电视里看过广东、浙江这些地方的航拍片段。
“外边有人说,你们在中国最幸福的村子。”
“有房子有啥用啊?没钱挣啊。”她满头是汗,只是说,“大家都是普通人,外边说得太过了,还是要真实。”
对南村的老人来说,回迁安置的房子本就是他们应得的东西。社区额外给予的福利待遇,还不足以让他们安享晚年。在南村,上了60岁的老年人每年能领7000元,包括6000元的补贴和1000元的养老金。骆子英说她不敢花这些钱,“吃不了,就怕有病”。她的心脏不好,找个时间她还要去北京换心脏支架。
孔丽珍也说,生活补贴够不上她的医药费。她指指自己的脑袋,“身体出毛病了,这点老年金不够花的。血压高,有冠心病”,跑一趟医院,3000元就没了。前几年,她还做了子宫肌瘤手术。
她有两个儿子,都在沂南生活,在本地的工厂做小工、日结,“有活就干,没活就不干”。她听儿子说,最近两年工作不好干了,没钱挣。旁边的高琪也插嘴说,自己的孩子也是在沂南到处做小工,给人送水。

◎ 南村社区附近的商圈
对着眼前精致的楼房,孔丽珍竟想念起过去通风的大平房了。她说新社区的天花板太矮了,过去3米的天花板,被改成了2米6。所以她白天喜欢和其他大娘一样,端着凳子坐在电动车棚下吹风。
老人们还对未来隐隐作忧。在孔大娘看来,尽管南村的适龄青年越来越少,但可分配的青年房更少,或许很快南村就没有青年房可分配了。和过去相比,这片她从幼看到老的土地越来越小了,“地都卖净了,起了高楼,未来靠什么赚钱呢?”
李凤德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说,复制南村模式的前提,是有一套好的领导班子,要有公心,不能有私心杂念。这恰是一些南村人们的忧虑。李凤德在任已经20年了,一旦李凤德卸任,这样的福利体系还能持续吗?“就怕不如意”,孔丽珍说,她有些悲观。
未来还没那么快到来,南村的人们得以在童话里多被书写一天。用孔丽珍的话说,就是“还不孬”。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