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柴静: 从官媒的知名记者和"公知"到出走海外的媒体人

回应《看见》一书被禁,柴静说,她并不意外也不生气,“禁得还挺晚的。”


流星般划过的《穹顶之下》

2015年初柴静自费制作的环境纪录片《穹顶之下》。纪录片在人民网等官方网络上线后,瞬间引发全中国热议,一周内网络吸引超过两亿浏览量,甚至获得官媒与政治人物的赞赏。据《纽约时报》记者黄安国当年报导,即便时任中国环保部长甚至将《穹顶之下》与1962年美国环境里程碑《寂静的春天》相比。

她向记者解释,女儿出生后诊断出肿瘤,她在家照顾孩子时因雾霾严重无法出门,进而启发她调查中国空污问题。事实上,这部纪录片并不走煽情路线,但直接的指陈中国能源结构与环境法规的缺陷,包含对中国石化公司的叩问。

影片在当年两会前夕被全网下架,并禁止讨论,相关讨论如同流星划破夜空后戛然而止。有分析称,影片触碰到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之痛,以及海量的网民关注,对以维稳为优先的体制来说已经造成憾动。

对此,柴静从未公开回应影片被禁的看法。但她向BBC解释,作为新闻工作者,其实她早已明白代价,在《穹顶之下》这部片推出后,她就已经了然于心。

2017年,柴静随家人移居欧洲

《穹顶之下》是她当年在中国转型后众多想做而唯一做成的选题。



柴静从2000年因为陈虻邀请进入央视总部,到2014年离开。她在央视的调查报导从留守儿童,农村小学生集体服毒案,重庆打黑到同志族群等议题都有深度的调查。

《陌生人》:自媒体之路

“那圣战者也是这样,怎么人就这样白白死去?你们怎么不开口说话呢?就像那个小孩的父亲一样,谁去探寻这个真相呢?我一个外国人,一个连西班牙语都不会说的移民,但只要对方愿意听我讲话,愿意向我讲话,我就愿意听。”-----这是柴静移居西班牙后,于2023年完成的纪录片《陌生人》。


纪录片聚焦欧亚伊斯兰“圣战士”的恐怖行动背后的宗教禁忌。她说,一切源于她搬到巴塞罗那(巴塞隆纳)没几个月,住所大街上便发生惨重伤亡的恐袭事件,点燃了她的新闻好奇心。

她也坦言,“播完《穹顶》后,再做新闻记者已不可能,这是我说‘卸甲归田’的原因。或许在国内做商业性工作可以,但那不是我的志趣。不如走走看看。”她告诉BBC。

“我采访的每一个人,从‘圣战者’到专家,似乎都急迫地向我诉说……好像从未有机会表达。有趣的是,这些西方人急切地想跟一个中国人诉说他们社会的禁忌……我有个朋友想推荐我的片子给西班牙电视台,他们说,这片子太敏感,播不了。我就想,这难道不是我在央视时常听到的回答吗?”柴静笑着说。

受《陌生人》启发,柴静2024年转型为自媒体人,在YouTube开设频道《陌生人》,将视角转回中国。一年内,她发布五十部影片,涵盖义和团、“文革”、“六四”、朝鲜战争(韩站)中的中国战俘、俄乌战争中的中国佣兵、武汉封城等议题,每每引发网路热议,甚至吸引当事人亲友翻墙留言回应或网友激辩。她表示,阅读与回覆留言让她感动,许多高质量的评论启发了她的思考。

柴静向BBC解释,这是她将频道命名为《陌生人》的原因:“在采访圣战者时,我意识到‘身份’往往是人们了解彼此的障碍,甚至仇恨的来源,但经验可以改变偏见,陌生人彼此感受,能产生深刻的关联。”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国共话题访谈引热议 柴静《看见》在中国全面下架 柴静没有沉默,她在地球的另一边继续发问
    柴静走出中央电视台舒适圈 成功转型自媒体人 柴静: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柴静旧作《看见》在大陆多个电商平台突然被下架 柴静对话为俄罗斯作战的中国雇佣兵:决定说出真实
    中国观察:央视前记者芮成钢 柴静等 纷纷进军油管 48岁柴静线上公开露面,整个人都变了样  (1条评论)
    前央视主播柴静8年复出预告片遭禁 柴静出山 新纪录片预告发1小时就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