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柴静: 从官媒的知名记者和"公知"到出走海外的媒体人
温家宝的回应为当时的中国言论空间的放宽产生正面影响。美国三一学院教授张洁(Jie Zhang,音译)撰文称,柴静与团队当年的成功报导为央视推动这项迟来的改革注入信心。张洁说,节目赋予中国记者前所未有的自主权,记者可否决选题并主导现场拍摄,“记者越居中心,新闻越具吸引力”的报导方式受到认可。
《看见》不再见
2011年8月,她开始主持央视一套访谈节目《看见》,成为她的标志性作品。她除了采访名人,(与媒体关系冷淡的香港喜剧明星周星驰,曾主动提议接受柴静二次采访)。但更多时候,她的工作直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之痛与对人性的叩问。
她在该节目报导过被徵地农民、受虐杀夫的女死囚、重庆“打黑”、留守儿童、同性恋者及地震幸存者等议题。
她向记者透露,到了《看见》时期,她已无法制作监督公权力的报导,只能转向探讨人性议题的选题,例如药家鑫案、李阳家暴案等报导。
在上周与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隔空对话的影片中,柴静表示,当年她调查内蒙古农民土地被地方政府强徵后不久,便被要求调离《新闻调查》。她说:“重庆打黑三个月后,她就被调离该节目,收到的禁令是‘不允许日后对任何法政机关做监督性的报导’。”她还提到,另一位央视知名节目制作人因持续质疑重庆“打黑”的合法性被辞退。
尽管如此,这些报导为柴静赢得了“公知”的声誉。但她对BBC说,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公知”,而视自己为一位记者与作家。
许多人与BBC分享说,柴静当年的报导激发了中国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公共讨论,因此受到鼓励投身媒体行业。
有一位移居澳洲的同性恋者在柴静的影片下留言,感激她当年不顾同事讥讽,首次在中国官媒报导同性恋者的处境,包括“同妻”的痛苦。这是中国官媒首次让同性恋者不打码公开现身接受采访。该位观众提及自己当年逃离精神病院的电击疗法,如今才可以安身立命。
柴静在影片中回顾称,20年后,同性恋议题再次成为中国官方禁忌,颇有沧海桑田之感叹。
2013年,柴静出版回忆录《看见》,记录她在央视十余年的历程。她向BBC表示,这本书是她走向“独立”思考的过程,回应央视师父陈虻的提醒:“不要当了记者,就忘了自己是个人。”
“《看见》这个节目,实际上,我在谈的就是我一步一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其中一个过程就是我对‘系统’的认识。”她向笔者说。
“在非典之前,我是一个主持人,其实我是在意的.....我在意每天报几个题,之后有没有评奖会,电视台领导有没有批示,有没有上头条等等。我当然会在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你被裹住了,便自然的认同这东西。”
然而,成为调查记者后,她逐渐摆脱对体制认可的依赖:“到非典的时候,它粉碎了,不存在了。”
她进一步解释:“非典之后,我得到极大的解放感,那是一种深深的解放。我觉得,从那之后再也没有认为自己需要得到他们(外界或组织)的认可和评价,我不太在意,我有自己的标准。”
2013年,随着习近平上台,外界多半认为中国公民社会有了急遽变化,民间组织受打压渐深,媒体空间被严重地挤压。
同年,《看见》在播完清华大学“朱令被投毒”案停播。次年,柴静辞职正式离开央视,踏上独立媒体人之路。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有分析称,《看见》不再见
2011年8月,她开始主持央视一套访谈节目《看见》,成为她的标志性作品。她除了采访名人,(与媒体关系冷淡的香港喜剧明星周星驰,曾主动提议接受柴静二次采访)。但更多时候,她的工作直面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之痛与对人性的叩问。
她在该节目报导过被徵地农民、受虐杀夫的女死囚、重庆“打黑”、留守儿童、同性恋者及地震幸存者等议题。
她向记者透露,到了《看见》时期,她已无法制作监督公权力的报导,只能转向探讨人性议题的选题,例如药家鑫案、李阳家暴案等报导。
在上周与前《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隔空对话的影片中,柴静表示,当年她调查内蒙古农民土地被地方政府强徵后不久,便被要求调离《新闻调查》。她说:“重庆打黑三个月后,她就被调离该节目,收到的禁令是‘不允许日后对任何法政机关做监督性的报导’。”她还提到,另一位央视知名节目制作人因持续质疑重庆“打黑”的合法性被辞退。
尽管如此,这些报导为柴静赢得了“公知”的声誉。但她对BBC说,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公知”,而视自己为一位记者与作家。
许多人与BBC分享说,柴静当年的报导激发了中国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公共讨论,因此受到鼓励投身媒体行业。
有一位移居澳洲的同性恋者在柴静的影片下留言,感激她当年不顾同事讥讽,首次在中国官媒报导同性恋者的处境,包括“同妻”的痛苦。这是中国官媒首次让同性恋者不打码公开现身接受采访。该位观众提及自己当年逃离精神病院的电击疗法,如今才可以安身立命。
柴静在影片中回顾称,20年后,同性恋议题再次成为中国官方禁忌,颇有沧海桑田之感叹。
2013年,柴静出版回忆录《看见》,记录她在央视十余年的历程。她向BBC表示,这本书是她走向“独立”思考的过程,回应央视师父陈虻的提醒:“不要当了记者,就忘了自己是个人。”
“《看见》这个节目,实际上,我在谈的就是我一步一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其中一个过程就是我对‘系统’的认识。”她向笔者说。
“在非典之前,我是一个主持人,其实我是在意的.....我在意每天报几个题,之后有没有评奖会,电视台领导有没有批示,有没有上头条等等。我当然会在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你被裹住了,便自然的认同这东西。”
然而,成为调查记者后,她逐渐摆脱对体制认可的依赖:“到非典的时候,它粉碎了,不存在了。”
她进一步解释:“非典之后,我得到极大的解放感,那是一种深深的解放。我觉得,从那之后再也没有认为自己需要得到他们(外界或组织)的认可和评价,我不太在意,我有自己的标准。”
2013年,随着习近平上台,外界多半认为中国公民社会有了急遽变化,民间组织受打压渐深,媒体空间被严重地挤压。
同年,《看见》在播完清华大学“朱令被投毒”案停播。次年,柴静辞职正式离开央视,踏上独立媒体人之路。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