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悼念"香港肆大才子"之壹遭痛斥 究竟是怎麼回事?

▲6月27日,微博賬號@蔡瀾 發文稱,蔡瀾先生已於2025年6月25日(六月初壹)於香港養和醫院安詳離世。
其實那些對蔡瀾進行深度評價的文章,大多都“借題發揮”了。它們觸及了香港這個英國前殖民地的文化生態,借蔡瀾評香港文化,以及它對中國內地的影響。我覺得其中壹些對殖民地文化內在扭曲以及“精神天花板”的分析,應當說有其道理,邏輯上也是自洽的。
然而我同時覺得,對蔡瀾壹方面不應朝著“香港肆大才子”的方向使勁拔高,另壹方面也不應對他刻意貶低。對他這個香港文化名人如果朝壹個方向評價得太極端了,雖然文章可以自圓其說,但會脫離真實,成為把蔡瀾當由頭的價值觀宣示和叫板,難免離原本的素材跑題太遠。
有幾個基本事實還是值得確認的。壹是蔡瀾的確挺有才的,盡管“香港肆大才子”這個標簽本身就有些誇張,但是他能出那麼多作品,跨越了多個領域,而且在香港文化市場上很成功,做到就很不容易。可以說,市場對他的個人才氣做了驗證。
蔡瀾的確算不上什麼大師,個人履歷中也曾有拿不上台面的東西,比如早年拍叁級片。但是不能否認,他這壹生中對香港文化的繁榮整體上是壹個積極的角色,也是壹個活躍元素,他為香港在華語文化圈裡壹度站到很高位置上起了“推波助瀾”作用。

▲蔡瀾早年在邵氏電影公司工作,監制了很多電影作品。
第贰,為了論證蔡瀾總體上“品位不高”,壹些作者強調了香港殖民文化的局限性,意思是包括金庸等其他幾位“才子”其實水平壹般,概因這種局限性。香港地域狹小,又受殖民統治多年,文化屬性上有些中不中西不西,這壹指出有壹些道理。
但我們同樣要客觀看,香港流行文化在八九拾年代對內地產生了很大影響,這種影響對內地走出文革時代的文化荒蕪和僵化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於開拓內地文化工作者的視野,學習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化元素構建提供了大量參考線索,也提供了壹些有示范價值的案例。後來隨著大陸迅速發展,香港在文化上的參考價值逐漸降低,直到華語世界的文化創新中心基本離開香港,香港的壹些藝人紛紛到內地發展,或者融入到內地的文化市場框架中。經歷了這個變遷,內地文化自信大幅提升,創造力今非昔比。
然而即使這樣,不能對香港曾經發揮的作用以及那波影響中的活躍力量反過來進行蔑視,否定他們的集體價值和延續力更強的壹些個體價值。我們應當更公允地評價香港所謂“才子”“天王”等在幾拾年大交融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更多...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