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 中國短劇讓北美白人大媽掏錢又上頭 好萊塢想分杯羹
據《鳳凰網風暴眼》報導,當美國好萊塢斥資17.5億美元的Quibi短劇平台折戟沈沙時,中國短劇卻以炸裂開場、懸疑鉤子、劇情翻轉的“黃金叁秒”風靡北美。有爆款短劇僅用17萬美元成本斬獲200萬美元收入,改編自玄幻IP的短劇單月充值突破7000萬。
這場逆襲在好萊塢大罷工期間達到高潮:中國短劇成為失業影視人的“救命稻草”,叁線演員日薪暴漲7倍,有導演壹年就賺夠美國房產首付。“霸總文學”讓白人大媽付費率達到國內的5倍,甚至讓壹位早年參與過《教父》影片拍攝的資深選角導演主動尋求合作機會。
但出海之路並非坦途。北美市場偏愛豪門恩怨,拉美熱衷不倫戀,中東追捧家族復仇,文化差異導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買家曾叫停不合倫理的劇集。雖然80%出海項目仍在虧損,但資本依然瘋狂湧入,各地區盈利模式已現分化:北美日韓靠付費,東南亞走廣告,南美中東尚在培育期。
當傳統影視秩序被顛覆,壹個由爽點和熱錢澆築的新娛樂時代正加速到來,手握奧斯卡的好萊塢開始注意中國短劇。鳳凰網《風暴眼》獨家對話肆位橫跨中美的短劇操盤手,揭秘這場從質疑到擁抱、從模仿到引領的文化逆襲。他們的回答或許解了好萊塢的困惑:為何金磚鋪不成的路,被中國人用網文走通了?
壹、50%付費率是大陸的5倍 中國爽劇讓白人大媽直呼上頭
徐岳在影視行業從業12年,是某頭部中國短劇項目投資人,“在北美市場早期階段,我們發現美國白人大媽的付費率高達50%,是國內的5倍。”這個驚人的數據讓徐岳意識到,中國短劇正在掀起壹場全球性的娛樂風暴。
回憶起行業變遷,徐岳感慨萬千:“2014-2016年是電影行業的黃金時代,那時候酒桌上談笑間就能敲定上億的投資。但2018年的稅務風暴等多重因素讓行業急轉直下。”轉折出現在2020年,當時短劇試水階段還無人問津,而如今“券商電話會都有300人專門來研究短劇的商業邏輯”。
談到爆款短劇的收益,徐岳如數家珍:“我們做過壹部叫《花花公子的替嫁嬌妻》的短劇,成本僅17萬美元,但充值收入達到200萬美元。改編自國內頂級玄幻IP的短劇,單月充值可達7000萬。”據他透露,大陸國內短劇平台高峰期時,單月充值金額接近1億元人民幣。
海外市場的表現同樣亮眼。徐岳特別提到:“在中東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市場,單日充值就能達到4-5萬美元。北美主婦、中東土豪,都在沈迷中國制造的‘爽劇’模式。”不過他也指出本土化挑戰:“北美觀眾喜歡豪門恩怨,拉美偏好不倫戀,中東則追捧家族復仇。我們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就遇到過有平台因倫理問題被叫停的情況。”
為何中國短劇會在全球掀起風暴?徐岳分析:“這要歸功於中國成熟的網文IP改編體系和(手機)豎屏敘事經驗。中國有超過2000萬網文作者,每年產出30萬部作品,為短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庫。”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短劇市場規模已達500億元人民幣,超越電影票房(425億元)。徐岳預測:“未來叁年國內市場規模突破千億指日可待,而全球市場更是壹個潛在的千億美金賽道。”
為應對風險,行業加速AI應用,因為數位人主演無國籍爭議,徐岳所在的公司也做好了提前布局。據徐岳介紹:“AI短劇成本可以壓到傳統真人短劇的1/3,約5-6萬美元壹部。雖然目前80%的出海項目仍在虧損,但高周轉特性仍然吸引著大量資本湧入。目前,盈利模式也呈現分化:北美、日韓依賴付費,東南亞走廣告路線,而南美、中東尚處培育期。”
在徐岳看來,短劇之所以能風靡全球,是因為它“用跨越階層的白日夢精准狙擊了觀眾痛點,成為全球打工人的精神按摩器”。但他也坦言行業面臨的挑戰:“雖然美國關稅戰沒直接影響數位服務,但TikTok事件讓整個行業都繃緊了神經。”
最讓徐岳感慨的是行業地位的轉變:“拾年前,我們只能仰望好萊塢。如今在洛杉磯,我遇到過壹位曾參與《教父》影片拍攝的資深選角導演,他低聲問我‘能給我壹份長期工作嗎?’這樣的場景,拾年前根本無法想象。”
徐岳注意到,這個新興行業正在創造大量機會:“南加大的華人留學生靠參與短劇制作收入翻倍,國內廣告行業失業人員也因此受益。”雖然海外市場比國內晚了壹年才迎來短劇熱潮,但增長勢頭更為迅猛。
“10年前中國電影市場還被好萊塢碾壓,如今短劇出海就像壹場‘降維打擊’。”徐岳認為,“這不僅是壹場商業模式的勝利,更是壹次文化話語權的轉移。娛樂產業的未來,或許不再由好萊塢定義。壹個新的娛樂帝國正在崛起。”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這場逆襲在好萊塢大罷工期間達到高潮:中國短劇成為失業影視人的“救命稻草”,叁線演員日薪暴漲7倍,有導演壹年就賺夠美國房產首付。“霸總文學”讓白人大媽付費率達到國內的5倍,甚至讓壹位早年參與過《教父》影片拍攝的資深選角導演主動尋求合作機會。
但出海之路並非坦途。北美市場偏愛豪門恩怨,拉美熱衷不倫戀,中東追捧家族復仇,文化差異導致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買家曾叫停不合倫理的劇集。雖然80%出海項目仍在虧損,但資本依然瘋狂湧入,各地區盈利模式已現分化:北美日韓靠付費,東南亞走廣告,南美中東尚在培育期。
當傳統影視秩序被顛覆,壹個由爽點和熱錢澆築的新娛樂時代正加速到來,手握奧斯卡的好萊塢開始注意中國短劇。鳳凰網《風暴眼》獨家對話肆位橫跨中美的短劇操盤手,揭秘這場從質疑到擁抱、從模仿到引領的文化逆襲。他們的回答或許解了好萊塢的困惑:為何金磚鋪不成的路,被中國人用網文走通了?
壹、50%付費率是大陸的5倍 中國爽劇讓白人大媽直呼上頭
徐岳在影視行業從業12年,是某頭部中國短劇項目投資人,“在北美市場早期階段,我們發現美國白人大媽的付費率高達50%,是國內的5倍。”這個驚人的數據讓徐岳意識到,中國短劇正在掀起壹場全球性的娛樂風暴。
回憶起行業變遷,徐岳感慨萬千:“2014-2016年是電影行業的黃金時代,那時候酒桌上談笑間就能敲定上億的投資。但2018年的稅務風暴等多重因素讓行業急轉直下。”轉折出現在2020年,當時短劇試水階段還無人問津,而如今“券商電話會都有300人專門來研究短劇的商業邏輯”。
談到爆款短劇的收益,徐岳如數家珍:“我們做過壹部叫《花花公子的替嫁嬌妻》的短劇,成本僅17萬美元,但充值收入達到200萬美元。改編自國內頂級玄幻IP的短劇,單月充值可達7000萬。”據他透露,大陸國內短劇平台高峰期時,單月充值金額接近1億元人民幣。
海外市場的表現同樣亮眼。徐岳特別提到:“在中東的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市場,單日充值就能達到4-5萬美元。北美主婦、中東土豪,都在沈迷中國制造的‘爽劇’模式。”不過他也指出本土化挑戰:“北美觀眾喜歡豪門恩怨,拉美偏好不倫戀,中東則追捧家族復仇。我們在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就遇到過有平台因倫理問題被叫停的情況。”
為何中國短劇會在全球掀起風暴?徐岳分析:“這要歸功於中國成熟的網文IP改編體系和(手機)豎屏敘事經驗。中國有超過2000萬網文作者,每年產出30萬部作品,為短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庫。”
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短劇市場規模已達500億元人民幣,超越電影票房(425億元)。徐岳預測:“未來叁年國內市場規模突破千億指日可待,而全球市場更是壹個潛在的千億美金賽道。”
為應對風險,行業加速AI應用,因為數位人主演無國籍爭議,徐岳所在的公司也做好了提前布局。據徐岳介紹:“AI短劇成本可以壓到傳統真人短劇的1/3,約5-6萬美元壹部。雖然目前80%的出海項目仍在虧損,但高周轉特性仍然吸引著大量資本湧入。目前,盈利模式也呈現分化:北美、日韓依賴付費,東南亞走廣告路線,而南美、中東尚處培育期。”
在徐岳看來,短劇之所以能風靡全球,是因為它“用跨越階層的白日夢精准狙擊了觀眾痛點,成為全球打工人的精神按摩器”。但他也坦言行業面臨的挑戰:“雖然美國關稅戰沒直接影響數位服務,但TikTok事件讓整個行業都繃緊了神經。”
最讓徐岳感慨的是行業地位的轉變:“拾年前,我們只能仰望好萊塢。如今在洛杉磯,我遇到過壹位曾參與《教父》影片拍攝的資深選角導演,他低聲問我‘能給我壹份長期工作嗎?’這樣的場景,拾年前根本無法想象。”
徐岳注意到,這個新興行業正在創造大量機會:“南加大的華人留學生靠參與短劇制作收入翻倍,國內廣告行業失業人員也因此受益。”雖然海外市場比國內晚了壹年才迎來短劇熱潮,但增長勢頭更為迅猛。
“10年前中國電影市場還被好萊塢碾壓,如今短劇出海就像壹場‘降維打擊’。”徐岳認為,“這不僅是壹場商業模式的勝利,更是壹次文化話語權的轉移。娛樂產業的未來,或許不再由好萊塢定義。壹個新的娛樂帝國正在崛起。”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 延伸閱讀 | 更多...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