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最新研究:東亞國家生育率為何斷崖下跌?

圖源:Pixabay.com
近年來,東亞地區的生育率低迷在全球范圍內格外顯眼。2022年,韓國的總和生育率降至0.78,創下全球最低紀錄。日本(专题)多年徘徊在1.3以下,中國2023年總和生育率低至1.2[1]。
雖說生育率下降是壹個全球現象,但東亞國家普遍落入了人口學家定義的"最低生育率"(Lowest-low fertility,指總和生育率≤1.3)范疇,比更早完成現代化進程的西歐國家還低[2]。
在這些國家,生育率從高位急轉直下用時不過壹兩代人。為什麼東亞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如此之低、俯沖如此迅速?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克勞迪婭·戈爾丁(Claudia Goldin)在最新發表的壹篇論文中給出了自己的解釋。決定壹個國家的生育率穩定還是劇烈下行,真正關鍵的變量並不是經濟發展本身,而是文化、特別是性別分工的轉變,能否匹配經濟變遷的速度[3]。
01
東亞的問題出在哪裡?
生育率下降是壹個全球性現象。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除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外,幾乎所有地區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生育率下行。聯合國數據顯示,世界總和生育率目前約為2.27,勉強維持在更替水平(2.0)以上,這還是依靠尼日利亞等少數高生育國家“托底”的結果。
但這壹趨勢並不平均。戈爾丁在論文中比較了兩組國家的生育率變化軌跡。第壹組包括丹麥、法國、德國、瑞典、英國和美國六個國家,這些國家在20世紀經歷了相對持續的經濟增長,盡管其中夾雜著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沖擊。到1970年代,這六國的總和生育率仍普遍維持在2.0上下。此後生育率緩慢下降,長期徘徊在1.6至1.9之間。
第贰組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希臘、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在20世紀50至60年代經濟快速起飛。1970年代,這些國家的每位婦女壹生仍然生育叁個孩子以上,但進入1980年代中期後,這壹數字迅速跌破更替水平,大多降至兩個以下。到了1990年代中期,多數國家的總和生育率已逼近1.3。

在短短贰拾年內,這些國家的生育率下降幅度,已超過第壹組國家幾拾年乃至上百年的變化幅度。令人意外的是,盡管南歐天主教文化與東亞儒家傳統普遍重視家庭與生育,但這些國家卻經歷了更為劇烈、也更難逆轉的生育下滑。
在很多公共討論中,都把東亞的生育率下降歸於高房價和工作壓力,不過這些解釋未必適用於同樣出現這壹現象的南歐國家。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同樣難以充分解釋生育率的持續下滑。這類理論通常認為,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進入勞動力市場,生育的機會成本也隨之上升,女性會因此傾向於減少生育。同時,現代家庭更注重“孩子的質量”,資源投入增加,也壓低了子女數量。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