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族多废物 他却是神一般的存在

随着郑王父子在科技历算上的成就陆续达成,一生大起大落的朱厚烷也病倒了。


按照惯例,在世子位多年的朱载堉此时理应承担起宗藩重任,准备继承郑王爵位,管理宗藩大小事宜。可早就志不在此的他,随着父亲的病倒,对外声称自己也卧病在床,无法理事。

朝廷除了照例派人抚恤外,敦促朱载堉打起精神来,好好接管郑王府事,不得偷懒。

无奈之下,朱载堉遵旨行事。

可惜,天公不作美。连年的粮食歉收波及了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万历十五年(1587年),河南开封、怀庆府等地更是相继发生地震,“黄河以北,民食草木”。身为世代镇守怀庆府的郑王继承人,朱载堉知道自己身上的重担,立即下令开放府内粮仓,赈济灾民,以求共渡难关。

但朱载堉也明白,这场波及多省的大饥荒,与明代分封各地的宗藩“白吃俸禄”有着莫大的关系。据嘉靖年间内阁首辅李春芳的一份统计数据,截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代宗室人数已突破28000人大关。用于分封宗室子弟的庄田禄米,数量之巨,可想而知。

而长久以来,明代宗藩制度中“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规定,让宗室内部滋生出许多“徒拥虚名,坐靡厚禄”的废材,也让宗族内真正的饱学之士受到了严苛的束缚,终身郁郁不得志。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朱载堉以郑王世子的身份正式向朝廷提出七条申请,其中就包括宗室子弟“不愿受封者,许同民俊考送泮学”。朱载堉此举引起了宗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注意。

此时的大明,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国家还得每年花费巨资供养这么一群大老爷们。有这么一位贤王为国分忧,万历自然十分高兴,遂照朱载堉之请,一一遵行。

不过,对于此时已年近花甲的朱载堉而言,这不过是他想舍弃宗室身份、让国辞爵的第一步。早在两年前其父去世时,朱载堉就曾有过不当王爷的想法,一度以身体“微恙”固辞袭爵。

在这封奏疏得到万历批准全国实施后不久,朝廷正式收到了郑王世子朱载堉请求出爵让国的奏疏。

这次,朱载堉以“郑宗之序,盟津为长”的理由阐明自己这一支在郑王世系中的地位,按《皇明祖训》的兄终弟及要求,兄还未绝嗣,弟如何可继?

当年,父亲朱厚烷因盟津王一系的诬告而蒙冤,朱载堉为此苦闷孤居将近20年。可如今,他早已放下了仇恨,还以德报怨。

一时间,朝廷内外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当年《皇明祖训》只规定了兄终弟及的爵位、皇位继承,却从来没有一条法则提及“让国出爵”的具体处置办法。


身为大明帝国的最高决策者,万历亦感颇为头疼。一些大臣则趁此机会,提出了包括“表彰贤王,惩办劣宗”的建议,将郑王世子辞爵让国的高风亮节提升到了天下热议的程度。

然而辞爵让国此等大事,大明开国200多年来,破天荒头一回,无前例可参照。因此直到12年后,朱载堉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第七次上奏,万历才被这位宗伯的诚意所打动,准许朱载堉辞爵。

在这份奏疏中,朱载堉提到,“臣今年七十,衰病之人,死在旦夕,亦抱遗憾之地下。乞令载玺为盟津王,代臣管理府事……从公改正,以成臣忠”。

万历在准允其让爵之后,也要求有司从优安排朱载堉一支宗室子弟日后的生活,允许朱载堉终身使用郑王世子头衔,并为其敕建“让国高风玉音”牌坊。

朱载堉如愿以偿,从此摆脱了宗族身份的束缚。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