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000萬退休老人,再就業能幹啥?

2022年至2031年拾年間,中國將迎來史上最大規模“退休潮”,每年有2000萬人退休。老年人群是巨大的社會資源,也是高質量勞動力的潛在儲備
近日,北京壹企業發布“銀發崗位”招聘信息,崗位上線後收到500多份簡歷。壹位72歲的“北京奶奶”火了,她在簡歷中寫下“40年高校老師、社區書畫社創始人、具備推拿認證資質……”。老年人再就業的簡歷含金量引關注。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劉勁表示,在不確定性增加的商業環境中,老年人的經驗價值正在被重新評估。他們經歷過多次經濟周期和危機,這種歷史視角是年輕人較為缺乏的寶貴資源。
近日,民政部等19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老年人社會參與推動實現老有所為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指出,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庫或人才市場,培育發展面向銀發經濟的專業化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和職業發展服務。
《指導意見》指出,全面清理阻礙老年人繼續發揮作用的不合理規定,讓廣大老年人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老有所為,有力支撐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實施。《指導意見》還強調,各相關部門要將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列入本部門重點工作任務,加強協同配合,結合實際抓好組織實施。
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超過退休年齡的再就業人口占比不斷提高。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從2022年至2031年拾年間,中國將迎來史上最大規模“退休潮”,每年有2000萬人退休。
統計局數據還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人,占全國人口的22%,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2億人,占全國人口的15.6%。
另據國家衛健委預測,2035年左右,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面對如此龐大的老年群體,老年人再就業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諸多業內專家看來,在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的背景下,老年人群是巨大的社會資源。老年人擁有豐富的職業經驗、社會閱歷、資源力量以及成熟的技能,是高質量勞動力的潛在儲備。
據了解,在老齡化趨勢下,要花錢的老年人越來越多,交錢的年輕人數量有限,只靠有限的青壯勞動力繳養老金,出現“養不起老人”的現象是正常的。此外,老人的收入中有很大壹部分來自養老金,很多老人養老頗感囊中羞澀。如果在總的分配制度不變的情況下,僅僅指望養老金,可能很難讓老年人感到生活寬裕。
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表示,支持有意願的老年人持續發光發熱,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其社會參與能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日本是東亞地區最早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國家之壹,並且在老年人再就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2023年日本發布的2022年就業結構基本調查顯示,日本65歲以上男女的從業率(正在工作的人的比例)為25.3%,比2017年的調查數據提高0.9個百分點。從年齡段來看,2022年65歲-69歲人群的從業率比上次調查上升5.4個百分點,達到50.9%,首次超過伍成。70歲-74歲群體的從業率也比上次調查提高4.3個百分點,達到33.3%,超過叁成,刷新歷史最高紀錄。也就是說,在日本70歲-74歲的老人裡,叁人中就有壹人還在工作。
對日本老人退休後繼續工作的現象,有媒體解讀為“日本老人被迫繼續工作,沒有辦法安享晚年。”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如今,當中國面對老年人再就業的問題,老年人再就業的意願如何?是被迫還是主動?老年人再就業的崗位空間有多大?中國向日本可以學習哪些經驗?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 分享: |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