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原来十年前的高考剧,早把我们的青春剧透了

当我在朋友圈刷到第17条"重温《最好的我们》"的动态。00后表妹抱着平板哭得稀里哗啦,屏幕里耿耿余淮在晚自习的夕阳下传递小纸条,屏幕外她正对着志愿填报系统抓耳挠腮。突然就懂了那句"初看不知剧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原来十年前的青春剧早把我们的成年礼剧透得明明白白。




当内卷成为青春的BGM

十年前看《最好的我们》,最羡慕的是路星河56次求婚的浪漫。现在重温才发现,这个天天逃课的艺考生才是人间清醒——当所有人在题海里浮沉时,他早就在画室找到了自己的诺亚方舟。反观现在的00后,从小学奥数班卷到高考强基计划,连艺考都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新赛道。



更扎心的是,当年觉得夸张的"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标语,如今正挂在每个重点高中的电子屏上循环播放。

被原生家庭支配的青春

重温到耿耿爸爸再婚那段,弹幕突然炸了:"原来十年前就有学区房焦虑!"看着耿耿从干部大院搬到老破小,突然明白为什么这届年轻人开始用"小镇做题家"自嘲。当00后开始面临"六个钱包买房"的现实,才惊觉剧中那些隐晦的阶级暗线:余淮妈妈是医院主任,耿耿爸爸是摄影记者,贝塔父母离异却能随时出国,这些设定在当年被当作青春群像,现在看全是赤裸裸的阶层画像。




更残酷的是,剧中简单父母那句"咱们家就指望你考公务员了",在十年后演变成"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的全民共识。当00后发现连北大博士都在考城管,终于理解为什么当年贝塔会歇斯底里地喊:"我除了年轻,什么都没有。"

同龄人的参差比函数还难解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