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市场上,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年女性叙事"?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2020)画面。


事实上,此前流行的“中女叙事”更多是一种迎合目标受众的市场行为,而非文化上的自觉靠近。《乘风破浪的姐姐》使得“姐姐”“30+女性”成为空前热门的话题,女性过了三十依然能有属于自己的魅力,这样的主题无疑戳中了一批年轻女性,她们在观看这些过了三十依然努力唱跳的姐姐时,也会获取某种力量,即,年纪增长并不可怕。《浪姐》的火热也使得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出现了一批年过三十的女主角,只是这些女主角最终得到的大多是一场与“小奶狗”的浪漫爱情。

当经济效益成为首要目标时,女性叙事更像是一种消费主义盛行下的逐利行为,这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这些作品中的女主角总是说着绝对正确的台词,台词并不是表达人物性格的形式,反而成为某种口号式标语,正确却乏味空洞,失去了“人味儿”。从这一点看,前文提及的那些过去的“中女”无法让观众共情是必然的,缺少主体性的角色即使发表再多“清醒言论”,也无法打破那个框,走进观众的心。



电视剧《半熟男女》(2024)剧照。

有趣的是,那些备受好评的“中女”,有时候反而像一种“圈地自萌”,只能吸引一部分特定的受众群,而这些作品的观众又恰好有着高度重叠度。

以《好东西》中的王铁梅为例,认为王铁梅表现出“中女”困境的人,大部分是还未步入中年的年轻人,现实中的“中女”反而会认为王铁梅的形象过于刻意、远离真实。某种层面上来说,以《港囧》《夏洛特烦恼》等电影展现的是男性想象中理想的妻子形象,也即永远接纳、永远包容、无条件承担生活中所有的“妻妈”,那么王铁梅可能是诸多女儿们心中的绝佳母亲范本,爱女儿也爱自己、爽快利落、有理想有勇气又“爱女”的觉醒后的母亲,她们中有的想要这样的母亲,也有的想成为这种母亲。

喜欢《好东西》的观众大多也不会排斥《忘了我记得》等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质是拓宽了女性的刻画,女性终于不再是某种既定符号,即便可能不是大女主,也没有男人爱上她拯救她,她依然能在烟火中摸爬滚打,以最忠于自我的面貌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但从市场规模来看,我们也需要承认的是,这些作品的受众还未成为大多数。事实上,如果仅从收视率、播放量来看,最受欢迎的“中女”故事依然是在经历丈夫背叛后,华丽蜕变,在职场大放光彩,又有各方面条件更好的“骑士”追求,实现事业爱情双丰收,而渣男“小三”得到报应,渣男后悔的叙事模式。无论是短剧还是长剧,打脸、虐渣、名利双收的同时获得爱情,是最容易获得点击量的内容,爽剧依然是最受欢迎的类型。



电视剧《好事成双》(2023)剧照。

只是李红、黄玲、宋莹、王铁梅、陈嘉玲、程乐乐等角色的出现依然值得欣喜,至少我们看到了更丰富的女性。特别是对于那些了解过一些女性主义、对性别议题有一定思考、对常见女性形象感到厌倦的年轻女性而言,这些角色更像是某种理解自己、理解母亲的钥匙,她们大多还年轻,还未经历所谓“中年危机”,但或许正因为她们年轻,她们才会格外在意这些“中女”的喜怒哀乐,因为这当中有些是她们的妈妈曾经历过的事情,也有一些,可能是未来的她们将会经历的。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