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市场上,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年女性叙事"?

电视剧《小巷人家》(2024)剧照。


她们被喜爱、被讨论并不是因为她们符合某种社会规范,也不是因为她们是能带给观众爽感的“大女主”,而是因为她们虽然看似普通,甚至体验过许多生活的辛酸,却不再是依附在谁的故事中的工具人,她们有着自己完整且能被理解的个人轨迹,有惧怕也有抗争,是一个活生生的具体而完整的人。而这才是在已经有过不少“中女”形象的情况下,依然会将去年视为“中女元年”的原因。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电视剧中不缺中年女性角色,但缺具体的中年女人。这些角色常常可以被概括为几个词语,甚至更像某种符号,观众不需要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仅看她的妆造就能判定这个角色的人物设定。身穿正装、脚踩高跟鞋、妆容永远精致、说话做事强调效率、走路散发着生人勿近气场的是中年职场精英;头发凌乱、素面朝天、衣服只为方便行动的则常常是需要操持一家生活的主妇;一头短发、嗓门巨大、说话总习惯性叉腰的可能是需要随时与他人战斗的“泼妇”。总之,这些女性角色更像是被框在相框里的照片,看似明确,实则难以触碰,她们身上汇集更多的是类型特质,而非个人属性。



电视剧《平凡之路》(2023)剧照。

五年前,演员海清发表的感言“看看我们中年女演员”曾引起广泛讨论,许多人都对那句“市场题材各种的局限,常常让我们远离一些优秀的作品”产生共鸣,认为是当前的影视剧市场使得这些优秀的中年女演员无法发挥应有的光芒。同样年纪的男演员可能还在与年轻“小花”拍偶像剧,女演员已经在演年轻人的妈妈,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过了三十五岁,女演员能够选择的角色骤然减少,留给她们的主角戏似乎只剩下都市剧、生活剧中在婆媳大战、丈夫出轨、育儿焦虑中苦苦挣扎的刻板化的妻子与女性;看似在职场大杀四方实则依然陷入究竟该选择哪个男人的“渴求爱的女人”的苦恼;苦情剧中甘愿奉献一切的凄惨的贤妻良母。

戴锦华曾指出,艺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通常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大地母亲、荡妇、纯洁的女童和巫女,女性形象是男性中心文化中的“空洞能指”。她在书中写道:“女性已作为能指被构入男性为自身统治创造的神话谱系之中,而女性真实的性别内涵则被剔除这一神话之外,除了形象和外壳,女性自身沉默并淹没于前符号、无符号的混沌之海。”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作者:孟悦 戴锦华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5月

尽管大部分创作者并非刻意符号化女性形象,但最终呈现的作品往往充斥着重复的人设与不断重演的剧情。观众对贴近大众生活、真实的女性形象期待已久,当这种期待一朝被满足后,讨论热情自然高涨。换言之,从以前被讨论的“中女”到如今“中女”影视剧中呈现的最明显的变化,可能就是她们终于不再是被强调的性别、被刻意塑造的符号、被模糊的个体,她们终于找回了主体性,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故事。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