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我看《藏海传》的不是肖战,而是导演
两部剧的大火,让郑晓龙自己也颇有些技痒,打算亲自拍一部电视剧给弟兄们打打样。刚好那时候出国热,这就有了《北京人在纽约》。
因为在纽约拍摄,让这部剧的成本直线上升,而郑晓龙手里面根本没有钱,北视中心的钱都投在了电视剧《京都纪事》上面。
没办法,郑晓龙借助父亲的关系从三九胃泰那里拉来了50万投资,还破天荒地从中央银行争取到了150万美元的贷款。
电视剧拍完之后,又以国内、海外版权,换来了央视5分钟的“贴片广告”,这是中国电视剧的第一次市场化运作。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这部剧有多红,自然不用讲,很多中国观众第一次以如此细腻的视角看到纽约这个国际大都市。这部剧也为很多渴望出国的人兜头浇下一盆冷水。
就像电视剧开篇那句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那里是地狱。
这部剧的编剧冯小刚,则再一次毛遂自荐,成为执行导演,开启了他的导演生涯。而另一位导演赵宝刚,则把王朔的三部小说攒成一个故事,这就是王志文主演的《过把瘾》。

就这样,北视中心出道即巅峰,以一年一部爆款剧的速度繁荣着中国电视剧产业。
有业内人士打趣说:在电视剧制作超级火爆的年份,北视中心的会计和司机都被外聘成了编剧。
但是到了20世纪最后的年头,北视中心的招牌逐渐不再闪亮。究其原因,就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拍电视剧不再由国有单位一家独大,市场正式开放了。
而这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文艺工作者不能只考虑艺术上的自我表达,还要考虑成本和利润,要学会迎合市场需求。
更能准确把握市场的两位平民导演冯小刚和赵宝刚自此事业蒸蒸日上。而成就了他们的郑晓龙和王朔则失去了原有的位置。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YIQIYINGCHUANG
一直在说冯小刚和赵宝刚是平民子弟,这是相对于“郑晓龙和他的朋友们”而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化圈风头正劲的那波人,无论是郑晓龙、叶大鹰、王朔、马未都,还是姜文、叶京、英达、管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称谓——“大院子弟”。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