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十问中国电影:从历史第一到十年低谷
第二是类型多元化不足,这个前面已做过阐述。聚焦到五一档,就是都去追逐社会议题那就不一定能正好承接住当前这一周期的观众,何况电影是以2—3年为生产周期的产品。好莱坞最资深的电影人也没法预测下一部电影的票房,否则就不会有赔钱的电影了。
第三就是此时此刻——我们称之为Deepseek之后的时代——移动流媒体对观众注意力的彻底的、充分的、强势的占有。在移动流媒体的全盛时代,电影出现低谷,完全不奇怪。

问题10:如果有个机会进行呼吁,想说什么?
活下来最重要!
在对话的最后,《娱鉴》向观察员们发起呼吁邀请,抛出他们在十字路口中央想说的话。四位腾讯新闻娱乐研究院专家、娱鉴观察员来自于电影产业的上下游,覆盖了创作、制片、学术研究、营销宣传、放映传播各个位置。他们站在各自所处的土壤中,或许看到的侧面各有不同,但不变的是热爱可抵万难,电影人始终期待着中国电影在阵痛中换来新生。
藤井树:希望有资源、有影响力的导演们、大制片公司和大制片人们,能够把眼睛再多看一看新导演,多给年轻的创作者一些机会,表达方式的拓展上多元一些。
当然也要对年轻的创作者说,当下或许需要更多从市场端去考虑,走出自己的小天地。现在一切的前提是先活下来,先开机,争取到一个拍摄的机会。
所以两头要解决,一头是题材和故事,一头是业内大咖们能够来加持。
李铭韬:给青年电影人提供试错机会,靠更多成功类型复制升级。对青年导演来说是探索题材,给出一定比例的扶持。在这一点我认为咱们中国演员,比如朱一龙就做得挺好,一线演员拍《人生大事》《河边的错误》,能够在艺术方面去尝试。像余华小说改编的电影,任何一个一线演员都应该去试一试。
董文欣:既然市场已经低到这种情况了,大家就放手一搏吧,别整天小心翼翼了。
安玉刚:沉住气,别绝望,好好活着。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