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十问中国电影:从历史第一到十年低谷
中国电影票房对比(2025年5月票房统计截至5月16日)
接着单独看四月到五一档期间,那么票房确实下降得非常明显。今年五一档期缺少相对大制作的影片,也缺少年轻人为主流的影片,类型没有像去年那样多元。一直会卖的相对较好的喜剧片缺少具有号召力的演员。像今年的《水饺皇后》是一个投资并不巨大的剧情片,我认为主要还是靠马丽的演员号召力在吸引观众入场。评分最高的《大风杀》并不是太商业的影片,更偏个人表达一些,所以也很难成为票房黑马。
娱鉴:什么时候会破冰?对今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有展望吗?
董文欣:我对今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要求不是特别高,能和去年差不多我觉得就OK了。
娱鉴:今年的档期效应这么明显,如果影片不集中在假日大档期上而是分散在周末档期,会不会挤压没这么严重?
董文欣:不管什么档期上,宣发都要跟上,但我觉得现在宣发手段好像都有点失灵了。观众对于影片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娱鉴:面对这种变化,电影院有没有做一些长远方面的打算?
董文欣:其实电影院做渠道拓展很多年了,剧本杀、演出放映、体育比赛转播、舞台剧演唱会等,但这些都是杯水车薪。电影院最主要还是要靠电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电影是电影院的米,没有米下锅,吃得也不会太好,可以偶尔吃点杂粮,但不能总吃这些。

五一档票房不甚理想
问题3:电影从业者内部了解这些现状吗?
了解,那么然后呢?
电影人们始终比观众更先一步迎接寒风,但试图改变环境放在任何领域都并非易事。针对种种问题的叠加,娱鉴观察员们最迫切想改变的现状,就是行业内部缺少对青年电影人的扶持。
娱鉴:目前的这种现状和处境,电影人内部自己都了解情况和问题吗?
李铭韬:我直接给你我的判断——完全了解,但是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观众不再走进影院,该怪谁?那肯定是怪电影人。根源我上面已经说了。针对电影无非是三部分,创作者——传播平台——受众。现状就是,真正创作者的地位无法保证,有些平台拿一堆数据也能指挥;受众没精力没闲钱看电影,比如几千万外卖员,哪有时间去看电影?看一场电影50块钱?得跑多少单外卖?
藤井树:电影比较好的一点是它有透明的票房机制——可能很多行业有内部壁垒,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票房,票房是一个相对公开透明的数据。但同时电影有特殊性,就是可能对普通观众来说会有一种错觉,比如有些电影票房很高,肯定很挣钱,其实不是的,得看成本是多少。反而有一些看起来票房不高的电影不一定亏钱,它成本控制得很好,可能是利润很高的产品。所以单看票房不能说电影是赚了还是赔了。
娱鉴:行业内部会觉得,当下的挑战和问题更多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藤井树:我自己会认为是电影的内容创作要发生变化。真的不应该再依赖于老导演、依赖于最头部的演员,这对电影的整体生态来说是不健康的。但是现状又是没有老导演或头部演员来加持,项目很难开起来。现在市场很不好,每家公司都“没钱”,在这种状态下投资项目会变得非常谨慎,留给中腰部的创作者的空间会越来越少。
李铭韬:现在我们这个行业有些人士以一种特别悲情的口吻在摇旗呐喊。其实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都是在影院时代获得成功的人士。现在地位旁落了,打扮出一种特别悲情的叙事。我们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群众现在出现了审美迁移,开始走向移动流媒体,为什么电影人不可以往移动流媒体也迁移。——想让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这其实是一个特别自我中心的想法。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2024、2025年1-5月接着单独看四月到五一档期间,那么票房确实下降得非常明显。今年五一档期缺少相对大制作的影片,也缺少年轻人为主流的影片,类型没有像去年那样多元。一直会卖的相对较好的喜剧片缺少具有号召力的演员。像今年的《水饺皇后》是一个投资并不巨大的剧情片,我认为主要还是靠马丽的演员号召力在吸引观众入场。评分最高的《大风杀》并不是太商业的影片,更偏个人表达一些,所以也很难成为票房黑马。
娱鉴:什么时候会破冰?对今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有展望吗?
董文欣:我对今年的暑期档和国庆档要求不是特别高,能和去年差不多我觉得就OK了。
娱鉴:今年的档期效应这么明显,如果影片不集中在假日大档期上而是分散在周末档期,会不会挤压没这么严重?
董文欣:不管什么档期上,宣发都要跟上,但我觉得现在宣发手段好像都有点失灵了。观众对于影片的信任度大大降低,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娱鉴:面对这种变化,电影院有没有做一些长远方面的打算?
董文欣:其实电影院做渠道拓展很多年了,剧本杀、演出放映、体育比赛转播、舞台剧演唱会等,但这些都是杯水车薪。电影院最主要还是要靠电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电影是电影院的米,没有米下锅,吃得也不会太好,可以偶尔吃点杂粮,但不能总吃这些。

五一档票房不甚理想
问题3:电影从业者内部了解这些现状吗?
了解,那么然后呢?
电影人们始终比观众更先一步迎接寒风,但试图改变环境放在任何领域都并非易事。针对种种问题的叠加,娱鉴观察员们最迫切想改变的现状,就是行业内部缺少对青年电影人的扶持。
娱鉴:目前的这种现状和处境,电影人内部自己都了解情况和问题吗?
李铭韬:我直接给你我的判断——完全了解,但是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观众不再走进影院,该怪谁?那肯定是怪电影人。根源我上面已经说了。针对电影无非是三部分,创作者——传播平台——受众。现状就是,真正创作者的地位无法保证,有些平台拿一堆数据也能指挥;受众没精力没闲钱看电影,比如几千万外卖员,哪有时间去看电影?看一场电影50块钱?得跑多少单外卖?
藤井树:电影比较好的一点是它有透明的票房机制——可能很多行业有内部壁垒,但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票房,票房是一个相对公开透明的数据。但同时电影有特殊性,就是可能对普通观众来说会有一种错觉,比如有些电影票房很高,肯定很挣钱,其实不是的,得看成本是多少。反而有一些看起来票房不高的电影不一定亏钱,它成本控制得很好,可能是利润很高的产品。所以单看票房不能说电影是赚了还是赔了。
娱鉴:行业内部会觉得,当下的挑战和问题更多来自内部还是外部?
藤井树:我自己会认为是电影的内容创作要发生变化。真的不应该再依赖于老导演、依赖于最头部的演员,这对电影的整体生态来说是不健康的。但是现状又是没有老导演或头部演员来加持,项目很难开起来。现在市场很不好,每家公司都“没钱”,在这种状态下投资项目会变得非常谨慎,留给中腰部的创作者的空间会越来越少。
李铭韬:现在我们这个行业有些人士以一种特别悲情的口吻在摇旗呐喊。其实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都是在影院时代获得成功的人士。现在地位旁落了,打扮出一种特别悲情的叙事。我们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那么人民群众现在出现了审美迁移,开始走向移动流媒体,为什么电影人不可以往移动流媒体也迁移。——想让观众重新走进电影院,这其实是一个特别自我中心的想法。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