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做"良十四世" 取名攸关天主教未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尽管教义上没有强制规定,但为自己取新名字早在中世纪开始,就成为新教宗登基时的重要仪式之一。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不同教宗的名字有什么意涵?下一任教宗可能会叫什么名字?又会如何宣布呢?
教宗为什么要改名?
第一位教宗圣伯多禄(St. Peter)的原名叫西满(Simon),是耶稣十二位宗徒中最杰出的一位,伯多禄的名字也是耶稣亲自帮他改的,但那是在他成为教会领袖之前的事。
直到500年后,教宗若望二世(John II,任期533到535年)才开启了教宗改名的先例,因为他的原名叫墨丘利乌斯(Mercurius),是希腊神话中异神的名字,他觉得有必要为自己起一个正统的基督宗教名字。
下一个改名的教宗是10世纪的Peter Canepanova,杜伦大学(Durham University)天主教研究中心的副教授天普(Liam Temple)指出,这是因为他不想当“伯多禄二世(Peter II)”,于是改名为若望十四世(Johm XIV)。
到了10世纪之后,教宗一旦当选就改名的做法逐渐普及,尤其是来自法国、德国的教宗会选择比较意大利式的名字,来效仿前人。CNN指出,自那时起,“改名”就成了惯例。只有极少数教宗会保留自己的圣名,例如16世纪的马尔切洛二世(Marcellues II)和哈德良六世(Adrian VI)

2025年4月27日。枢机主教们出席了由枢机主教帕罗林(Pietro Parolin)在圣彼得广场主持的弥撒。(AP)
教宗怎么选名字?
每个教宗的名字背后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可能与前任教宗或圣人的事迹和声望有关。天普告诉CNN,虽然不是绝对如此,但许多教宗会选择向那些在危机中坚定改革、或非常受欢迎的前任致敬,因而取其名字。
例如,教宗方济各就是为了纪念圣方济各(St. Francis of Assisi)而选名,因为他崇尚和平、热爱自然、关心贫困者,也重视教派之间的合作。这些价值也成为教宗方济各在位时的优先事项。
他的前任教宗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则是为了展现他对和平与和解的承诺,选择致敬圣本笃(St. Benedict)与本笃十五世(Pope Benedict XV),后者是第一次世纪大战时的教宗。
有哪些名字不能用吗?
CNN指出,新教宗几乎不可能选择“伯多禄(Peter)”这个名字,不只是出于对第一任教宗圣伯多禄的尊重,也因为有个流传数世纪的预言说“伯多禄二世将是最后一任教宗”,使这名字成为忌讳。
还有些名字虽然不是明文禁止,但也很少使用,因为它们会让人联想到某些争议人物。天普指出,像是“乌尔巴诺(Urban)”这个名字就不太可能被选,因为这会让人想到17世纪的教宗乌尔巴诺八世(Urban VIII),他曾准许处决科学家伽利略,这放在现代科学与宗教的对话中显得格格不入。
类似的名字还有“庇护(Pius)”,因为这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位的教宗庇护十二世(Pius XII),部分犹太人指控他任内对纳粹大屠杀视若无睹、未予以强烈谴责。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