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一夜回到十年前,中国电影到了存亡边缘?
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大风杀》恰逢其时地获得了最佳编剧及最佳男配角两个奖,做了一波预热,只是,这两奖都属于“双黄蛋”——国内影展老传统了——和其他电影共享荣誉,分量也就大打折扣。紧接着,首映后颇多赞誉,业内预测认为此片或会是五一档黑马。
正式公映后,《大风杀》豆瓣开分确实是新片中最高的(7.1),不过口碑优势可能较为微弱,票房一直处于垫底位置,远远不及导演张琪负责剪辑、男主角白客参演的另一部悬疑片《扬名立万》。
北影节获奖,却遭观众冷遇,《大风杀》到底是曲高和寡,还是另有问题?
映前映后之所以会“冰火两重天”,想来还是因为一小部分业内人士更看重影片本身的突破,毕竟以往的国产警匪片要么双方势均力敌,要么是警方最后“天降神兵”,而《大风杀》中,警匪实力悬殊,白客饰演的警察夏然大多数时间都在被动挨打,还表现得很窝囊,而悍匪这边以辛柏青所演的北山为首,虽然很不团结,按他的话说是“坏人堆里出坏人,那叫良性竞争”。良不良性先两说,至少竞争是一波接着一波,从头到尾都没停过。
但公映后,不少观众不但注意到了“突破”,同时也无法忽略电影为了这点突破而付出的代价——虽然塑造了那么多的反派,每人都有很长的人物小传,但彼此间的争斗,非但不良性,还纯粹是重复的内卷!警察这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虽然人少,起到的作用也不是逆袭,甚至前面完全可以不出现警察,这帮悍匪只靠内讧,都足以自取灭亡。
直白点说,叙事上,从普通观众角度而言,可能更像创作者的“自嗨”,因而,也就无法真正打动观众。另一方面,从导演到主演,都不是能扛票房的主儿。
于是乎,黑马也就没能跑出来。

|没落的何止是单一类型片
《大风杀》时代背景设置在1995年,中国全面禁枪的前一年,地点相对含糊,是一个名为“忙崖”的边陲弃镇,原本镇上有矿,后来矿被挖没了,人心就散了。镇上只剩仨警一枪,却要面对44名悍匪的围攻,还断油断通信。
荒芜的城镇,恶劣的气候,弱肉强食,人心难测,落后就要挨打,枪响便是有理……与其说,这是悬疑罪案片,不如说是中国式西部片——广义的西部片中,通常都包含前述元素。
提及中国式西部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则是这一类型的力作,至今,从成片品质和气质上,都无出其右。
第15届北影节评委会主席姜文,2010年的《让子弹飞》也可以归类为西部片,票房和口碑在当年极为突出;《子弹》飞过3年后,宁浩《无人区》压了近5年后上映,因拍摄地在西北,也成为“中式西部片”代表作。
不过,自此以降,“中式西部片”虽然偶有佳作,但票房上却没一部能打的。
中式西部片,虽然在武侠片领域曾经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共鸣,但只是暂时的,而像《大风杀》这样的当代题材,虽然特意选择把时间背景定在禁枪前一年,还“煞费苦心”的断油断通信,搞得跟推理小说中的“暴雪山庄”一般,但更多只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或者时代的隐喻,难以落实到剧本细节。
相较于重工业单位下岗的东北犯罪故事,以及九七回归前后的大湾区香港警匪片,中国西部片既没有方言上的绝对优势,也缺乏真实历史事件的广泛共鸣,最后似乎只剩下“大风沙”这样的极端气候环境了。
即便是近些年流媒体加持的剧集领域,东北也是悬疑题材的“重镇”,比如《漫长的季节》,口碑流量双爆,而今年的《沙尘暴》,背景设定在西北,虽然口碑不错(豆瓣评分8.0),却声量欠佳。去年底,另一部西北背景的《风中的火焰》,更是口碑声量双双不如人意。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4月26日落幕的第15届正式公映后,《大风杀》豆瓣开分确实是新片中最高的(7.1),不过口碑优势可能较为微弱,票房一直处于垫底位置,远远不及导演张琪负责剪辑、男主角白客参演的另一部悬疑片《扬名立万》。
北影节获奖,却遭观众冷遇,《大风杀》到底是曲高和寡,还是另有问题?
映前映后之所以会“冰火两重天”,想来还是因为一小部分业内人士更看重影片本身的突破,毕竟以往的国产警匪片要么双方势均力敌,要么是警方最后“天降神兵”,而《大风杀》中,警匪实力悬殊,白客饰演的警察夏然大多数时间都在被动挨打,还表现得很窝囊,而悍匪这边以辛柏青所演的北山为首,虽然很不团结,按他的话说是“坏人堆里出坏人,那叫良性竞争”。良不良性先两说,至少竞争是一波接着一波,从头到尾都没停过。
但公映后,不少观众不但注意到了“突破”,同时也无法忽略电影为了这点突破而付出的代价——虽然塑造了那么多的反派,每人都有很长的人物小传,但彼此间的争斗,非但不良性,还纯粹是重复的内卷!警察这边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虽然人少,起到的作用也不是逆袭,甚至前面完全可以不出现警察,这帮悍匪只靠内讧,都足以自取灭亡。
直白点说,叙事上,从普通观众角度而言,可能更像创作者的“自嗨”,因而,也就无法真正打动观众。另一方面,从导演到主演,都不是能扛票房的主儿。
于是乎,黑马也就没能跑出来。

|没落的何止是单一类型片
《大风杀》时代背景设置在1995年,中国全面禁枪的前一年,地点相对含糊,是一个名为“忙崖”的边陲弃镇,原本镇上有矿,后来矿被挖没了,人心就散了。镇上只剩仨警一枪,却要面对44名悍匪的围攻,还断油断通信。
荒芜的城镇,恶劣的气候,弱肉强食,人心难测,落后就要挨打,枪响便是有理……与其说,这是悬疑罪案片,不如说是中国式西部片——广义的西部片中,通常都包含前述元素。
提及中国式西部片,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何平导演的《双旗镇刀客》,则是这一类型的力作,至今,从成片品质和气质上,都无出其右。
第15届北影节评委会主席姜文,2010年的《让子弹飞》也可以归类为西部片,票房和口碑在当年极为突出;《子弹》飞过3年后,宁浩《无人区》压了近5年后上映,因拍摄地在西北,也成为“中式西部片”代表作。
不过,自此以降,“中式西部片”虽然偶有佳作,但票房上却没一部能打的。
中式西部片,虽然在武侠片领域曾经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共鸣,但只是暂时的,而像《大风杀》这样的当代题材,虽然特意选择把时间背景定在禁枪前一年,还“煞费苦心”的断油断通信,搞得跟推理小说中的“暴雪山庄”一般,但更多只是一种氛围的营造,或者时代的隐喻,难以落实到剧本细节。
相较于重工业单位下岗的东北犯罪故事,以及九七回归前后的大湾区香港警匪片,中国西部片既没有方言上的绝对优势,也缺乏真实历史事件的广泛共鸣,最后似乎只剩下“大风沙”这样的极端气候环境了。
即便是近些年流媒体加持的剧集领域,东北也是悬疑题材的“重镇”,比如《漫长的季节》,口碑流量双爆,而今年的《沙尘暴》,背景设定在西北,虽然口碑不错(豆瓣评分8.0),却声量欠佳。去年底,另一部西北背景的《风中的火焰》,更是口碑声量双双不如人意。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