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西湖鸳鸯的人已找到,为何总有人跟鸟过不去?
不应成为城市之殇
一边是摄影爱好者涌入公园,追寻鸟儿的身影,拍摄写真、传播鸟类科普知识;一边却是某些人手持弹弓,拿鸟儿的生命“闹着玩”,满足自己猎杀野生动物的私欲。
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大多数鸟类与人无害,且是生态系统里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鸟类的数量开始增加,它们在人们眼前翩翩起舞的一幕,也成为了一座城市绿色发展的美好注脚。

图源:视觉中国
例如这鸳鸯与小??,本是城市春日风光的一道亮丽风景,却因少数人的无知与亵渎,命丧弹弓之间。
表面上看,这似乎只是个别极端行为,但仔细想来,事件背后也折射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中监管、法律与科普等多重短板。野生动物和我们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他们的生存状况,也是生态平衡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保护野生动物,不仅关乎动物本身,更牵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和未来生态环境的健康。只有构建一个从宣传到举措、从监管到严惩的全链条式保护闭环,才能使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加强宣传教育,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通过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形式,将野生动物的生态意义深入普及到社区、校园,让每个公民都明白:野生动物不是我们随意消费与观赏的对象,而是生态平衡的守护者。与此同时,在鸟类活动聚集的景区,如西湖、锦城湖,应增设警示牌、加强巡逻和引入智能监控设备等。
近年来,我国各地保护区、自然景区在鸟类保护方面探索出诸多创新举措,积累了宝贵经验。从南大港湿地通过生态修复新增鸟类物种,到鄱阳湖保护区利用无人机构建智慧监测网络;从辽宁蛇岛“人防+技防”联合执法清零捕鸟网,到甘肃湿地为黑鹳打造专属觅食地,这些实践充分体现了科技赋能与制度保障的双重优势。特别是百花岭村“猎鸟人”转型“鸟导”的生态致富模式,以及黄河三角洲志愿者协同巡护机制,生动诠释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保护理念。

图源:视觉中国
保护野生动物,是责任,更是行动。对于拍鸟爱好者来说,切勿为一时的拍摄欲望追逐、惊扰乃至伤害这些生灵;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遇到破坏行为应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记录并举报;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必须完善法律法规,切实堵塞野生动物保护的各个漏洞,绝不能让悲剧重演。
透过这两起“弹弓打鸟”事件,我们不仅看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的亟待完善,更看到了全社会在保护生态平衡、维护生命尊严上的期待。让我们从呼吁走向行动,共同构建一个全民有共识、救助有专业、违法有严惩的保护闭环,让每一只鸟儿自由翱翔,让大自然的本真之美在我们的努力下长存。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