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小輩》:導演負責懷舊,深刻交給迪倫的歌




劇照

在我們保有刻板印象的六拾年代,以上這壹切似乎都順理成章,也的確存在,但是六拾年代的另壹面呢?那清醒的壹面、挑釁的壹面、反思的壹面——在美國的流行文化層面,恰恰鮑勃·迪倫做到了,電影呈現了他是如何做的,但沒有挖掘他為什麼這樣做。僅僅以壹個逃避粉絲追逐和壹個在左翼活動家派對上格格不入的鏡頭交代,不但偷懶,甚至還可能誤導不知道歷史的觀眾。

分析鮑勃·迪倫的反叛與挑釁性之來源的論著眾多。其復雜無法簡而言之(也許因此也不要苛求電影),猶太覺醒者的矛盾(壹如卡夫卡與曼德爾斯塔姆),沿襲自波德萊爾、洛特雷阿蒙與蘭波的“惡魔詩人”取向,沿襲自龐德與艾略特又混搭流浪馬戲團的面具戲法,後垮掉壹代的解構本能等都決定了鮑勃·迪倫的懷疑主義者基調。從懷疑主義出發,會走向革命者與虛無主義者兩個極端,而六拾年代的迪倫相當完美地融合了兩者,並且對兩邊的加冕不置可否。



劇照


但“革命”過後,壹直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壹年,鮑勃·迪倫變成了壹個不堅定的懷疑主義者,多次游走在民謠、福音歌曲、鄉村音樂和搖滾之間沒關系,信仰改宗又悖離也還可以理解,反戰但又去西點軍校表演、不想被經典化卻又在1991年接受格萊美終身成就獎還出席電視直播就有點尷尬了——而面對諾貝爾獎所代表的“正統文藝”向他伸出的橄欖枝,他也表現反復,從沉默低調到虛張聲勢的感謝,到不出席頒獎禮又委托佩蒂·史密斯代領,讓人覺得他並未拒絕官方榮譽(否則為什麼不像薩特那樣幹脆拒絕)而又不甘心被招安,實在不如1963年他出席的第壹次頒獎禮利索:

那年美國全國緊急公民自由委員會為人權法案舉辦晚宴,並把當年的湯姆·潘恩(Tom Paine)獎頒發給了鮑勃·迪倫。他的獲獎發言壹開頭就調侃晚宴的來賓:“我只希望你們這些今天或今晚坐在這裡的人都不在這兒,那我就能看到有頭發的人了。”接著還諷刺了人們對約翰·肯尼迪遇刺事件的“今夜我們都是肯尼迪”式濫情,讓在座的正義人士相當尷尬。(引自Bob Dylan and the NECLC)

好吧,電影裡那場左翼派對可能是影射這個晚宴的,雖然我們看不到迪倫的尖銳只看到他的浮誇。我們難以期待壹部典型好萊塢片觸及六拾年前的政治矛盾,的確迪倫自己也唱道:“As easy, it was to tell black from white / It was all that easy to tell wrong from right / And our choices there was few / So the thought never hit”,那麼這部電影理所當然地把挑釁、矛盾與曖昧都留給了迪倫的歌本身,“甜茶”也近乎完美地復刻了他的演唱——如果我們能接受當下流行的AI創作的偽紀錄片(比如說“張愛玲在美國的日子”那種),我們自然也能接受詹姆斯·曼高德的不挑釁,甚至討好觀眾,哪怕它近乎媚俗。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推薦:

    意見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
    發表評論
    您的評論 *: 
    安全校驗碼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Copyright © 溫哥華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溫哥華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