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有毒,48岁教授拼命工作到最后一刻
“对学生态度差,没有人情味......不把学生当人看,安排学生干杂活,学生仅仅是生产数据的工具......能利用就利用,能压制就压榨”。
“非常抠门......仅给可怜的300元,多一分也不给,是学校最低要求......心心念念如何克扣学生的工资”。
“一周七天,每天八点半都要到,不到就扣工资......没有休息,要是他想找你,晚上十一点半也得接活,因为他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就得看到你做完的成果。”
人无完人,科学家也不是神,是人就会有缺点,有他人恶评也属正常。这些恶评的真实性,也无法验证。但如果有一些属实,那将形成令人唏嘘的循环:
导师自己被高压压垮,又对学生施加同样的压力。或许这也是由于导师对自己严格,也因此对别人严格。上过班的人,都会对这样的领导有所恐惧。
“累”成了刘永锋及其一些学生的科研生涯关键词。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昨天读到了刘永锋病逝的新闻。她因此有感而发,在正在召开的那场大会的社科界别小组讨论上,打破了沉默:
“现在的年轻人太累了。在研究机构工作,观察到身边的学生和青年学者压力很大。”
“强度过大的工作和压力,不仅伤害了年轻人的健康和生活,还会成为创新的阻碍。”
“建议全社会不要把过劳当成典型、树为榜样,不要在没日没夜工作和成功之间建立因果联系,应当保障年轻人休息权。”
送别
刘永锋48岁的生命已经戛然而止,留下的不只是遗憾。
21项科研项目、48项授权发明专利、国际学术期刊上的230多篇论文——这些是他燃尽一生的成果。但是,比成果更重要的,是科学家乃至每一个人的健康和工作尊严。
刘永锋生前的高强度工作,反映的是中青年科研工作者,甚至各行从业者的现实处境。我们送别刘永锋,也希望科研工作者和每个人,不再只有透支生命换来的成功。
无止境的内卷工作,卷不出幸福的生活。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