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有毒,48岁教授拼命工作到最后一刻

年轻有为


3月5日,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锋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去世,终年48岁。

在其生前,其研究领悟涵盖储氢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电化学储能材料,这些技术对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等领域至关重要。

刘永锋生前的学术晋升,堪称火箭式速度。其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浙江大学,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30岁的他成为浙大副教授。并在35岁时晋升浙大教授,同年荣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作为对比,中国高校教师平均40.8岁才能晋升教授,刘永锋足足提前了近6年,堪称青年有为。而这背后,必然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

刘永锋在进入浙大后、晋升教授前,获得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曾斩获浙江省级、杭州市级多项科研荣誉,并入选过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和钱江人才计划。担任教授两年后,他便跻身“爱思唯尔”(一家已有145年历史的科学与医学信息服务机构)发布的当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能源领域)”。

“近乎疯狂”

在他去世的新闻被发布后,一篇题为《刘永锋教授爱人呼吁关注高校科研工作者过劳问题》的文章,将刘永锋去世的幕后故事推向公众视野——辛勤工作带给刘永锋超常成就,但也成了压垮他的稻草。



这篇文章揭示了刘永锋的死因:他在外地出差的会议现场突发脑溢血。他的妻子从他的工作电脑里复原了他过去一年的工作时间表,数据“触目惊心、近乎疯狂”:

法定工作日183天,实际工作319天。

一年内出差135天。

非出差日中,有105天的下班时间晚于22点。




文章说,家人要为他在浙大“18年高强度工作导致突发脑溢血”要个说法,因为“高校里中青年科研工作者过劳状况普遍存在”,家人想“为众多在一线没日没夜苦干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发声”,呼吁学校和社会为他们建立更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内卷无尽

如果刘永锋的离世只是个例,那或许可以归结于个人选择。但这样的“燃尽型”工作方式,已成为科研界老生常谈的常态。

社会是由各行各业构成的有机整体,一群人的自由被失去,其他群体也难以幸免。在“内卷”、“996”成为职场人关键词的当下,高校和科研界又怎能幸免于难。

早在2021年,新华社《半月谈》就曾深入调查,揭示多名中青年顶尖科学家因过度竞争导致过劳死。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探月专家王焕玉等人,皆因过劳而离世。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