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 短劇導演的紐約狂飆:20萬美元拍出2500萬美元票房,打造好萊塢"富士康"?
珊珊
春節期間,國內各大視頻平台爭相上線數千部春節檔微短劇。人們手捧手機就能獲取更多歡樂刺激的內容,不必只期待走進電影院觀看大熒幕。
過去兩年,短劇行業市場火熱,“爆款短劇編劇月入超10萬”“壹對夫婦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74歲劉曉慶宣布進軍短劇賽道”等相關話題多次登上微博熱搜。很快,這股風也刮到海外,豎屏電影在北美人氣飆升,Short Max、Drama Box、 Good Short等各大影視資訊、社交平台也紛紛上線短劇。
微短劇的風吹向海外,壹眾短劇從業者也競相走向海外市場,中國導演、旅程娛樂創始人高峰就是其中之壹。萬事開頭總是難。歷經數年探索,他逐漸將中國短劇制作在海外進行壹系列“本土化”嘗試,在好萊塢打造短劇“富士康”。
2019年,高峰剛到美國沒多久,就遭遇了疫情與好萊塢大罷工的雙重沖擊。“最艱難時,甚至有演員轉行送了半年多外賣。”高峰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憶說。此前,高峰在國內影視圈擔任導演和攝影指導,小有名氣。
叁年後,高峰觀察到短劇風口已來。2024年7月,高峰帶領團隊拍攝了爆款短劇《The Divorced Bilionaire Heiress》(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僅僅3個月,這部以20萬美元成本拍攝的微短劇斬獲超過了2500萬美元票房,刷新2024年的短劇行業紀錄,位居北美短劇市場第壹。
很快,海外各大平台爭相下單短劇制作,高峰深感短劇產量供不應求。短短壹年之內,高峰團隊的人數就從最初的2個人發展到近50人,每月短劇產量從1部增至8部。
高增長,有時也意味著高風險。中國短劇能否真正實現從“流量販子”到“文化橋梁”的跨越?答案或許就在下壹個爆款中。

高峰作品 圖源:受訪者提供
壹場橫跨太平洋的“造夢”
當中國正在歡度春節,紐約曼哈頓的寒冬中,壹支由中國人主導的拍攝團隊正在街頭忙碌。演員們背誦台詞,場務來回穿插,各種嘈雜構成了壹幅迥異於傳統影視工業的熱鬧景象。
高峰裹著羽絨服,盯著監視器裡的畫面——壹場“霸總式”的豪門恩怨短劇正在上演,演員是清壹色的歐美面孔,劇本則改編自中國網文。
“美國人沒見過這種節奏,9天拍完120頁85集,每分鍾都在反轉。”高峰回憶說,拍攝時,紐約氣溫零下10度,演員穿著單薄禮服表演“夏日虐戀”,而剪輯師在廣州遠程加班。開機後的第9天,盡管凍得手指發麻,高峰心裡清楚:這就是風口。
事實證明,單集成本僅2000美元的短劇,卻可能帶來數百萬甚至千萬美元的回報。過去壹年,短劇以“高利潤率、快節奏、強情緒”等特點席卷海外市場。諸多中小文化傳媒公司壹波接壹波,奔向海外。
“短劇的本質是網文視頻化,用壹分鍾壹個‘爽點’抓住觀眾,在短時間內為觀眾提供強烈的情緒價值。”壹家國際化智能營銷行業上市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傅言壹語道破短劇的核心魅力。
傅言介紹道,出海短劇分為兩類:壹類是翻譯劇,平台方以3萬-5萬元人民幣/部的價格收購國產短劇版權,翻譯後通過Facebook、TikTok等渠道在海外投放;另壹類是本土劇,基於劇本贰創後由海外本土團隊拍攝,但目前優質的海外短劇制作團隊較少,生態不及國內豐富。
“與傳統影視不同,短劇的商業邏輯近乎‘賭博’。頭部平台Reel Short、New TV等以獨立App形式運營,單部劇制作成本約10萬-30萬美元,但投流費用占比高達70%-80%。雖然短劇爆款率不到5%,但壹部爆劇壹個月能賺回幾百萬美元。”傅言指出。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何春節期間,國內各大視頻平台爭相上線數千部春節檔微短劇。人們手捧手機就能獲取更多歡樂刺激的內容,不必只期待走進電影院觀看大熒幕。
過去兩年,短劇行業市場火熱,“爆款短劇編劇月入超10萬”“壹對夫婦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74歲劉曉慶宣布進軍短劇賽道”等相關話題多次登上微博熱搜。很快,這股風也刮到海外,豎屏電影在北美人氣飆升,Short Max、Drama Box、 Good Short等各大影視資訊、社交平台也紛紛上線短劇。
微短劇的風吹向海外,壹眾短劇從業者也競相走向海外市場,中國導演、旅程娛樂創始人高峰就是其中之壹。萬事開頭總是難。歷經數年探索,他逐漸將中國短劇制作在海外進行壹系列“本土化”嘗試,在好萊塢打造短劇“富士康”。
2019年,高峰剛到美國沒多久,就遭遇了疫情與好萊塢大罷工的雙重沖擊。“最艱難時,甚至有演員轉行送了半年多外賣。”高峰對時代周報記者回憶說。此前,高峰在國內影視圈擔任導演和攝影指導,小有名氣。
叁年後,高峰觀察到短劇風口已來。2024年7月,高峰帶領團隊拍攝了爆款短劇《The Divorced Bilionaire Heiress》(離婚的億萬富翁繼承人)。僅僅3個月,這部以20萬美元成本拍攝的微短劇斬獲超過了2500萬美元票房,刷新2024年的短劇行業紀錄,位居北美短劇市場第壹。
很快,海外各大平台爭相下單短劇制作,高峰深感短劇產量供不應求。短短壹年之內,高峰團隊的人數就從最初的2個人發展到近50人,每月短劇產量從1部增至8部。
高增長,有時也意味著高風險。中國短劇能否真正實現從“流量販子”到“文化橋梁”的跨越?答案或許就在下壹個爆款中。

高峰作品 圖源:受訪者提供
壹場橫跨太平洋的“造夢”
當中國正在歡度春節,紐約曼哈頓的寒冬中,壹支由中國人主導的拍攝團隊正在街頭忙碌。演員們背誦台詞,場務來回穿插,各種嘈雜構成了壹幅迥異於傳統影視工業的熱鬧景象。
高峰裹著羽絨服,盯著監視器裡的畫面——壹場“霸總式”的豪門恩怨短劇正在上演,演員是清壹色的歐美面孔,劇本則改編自中國網文。
“美國人沒見過這種節奏,9天拍完120頁85集,每分鍾都在反轉。”高峰回憶說,拍攝時,紐約氣溫零下10度,演員穿著單薄禮服表演“夏日虐戀”,而剪輯師在廣州遠程加班。開機後的第9天,盡管凍得手指發麻,高峰心裡清楚:這就是風口。
事實證明,單集成本僅2000美元的短劇,卻可能帶來數百萬甚至千萬美元的回報。過去壹年,短劇以“高利潤率、快節奏、強情緒”等特點席卷海外市場。諸多中小文化傳媒公司壹波接壹波,奔向海外。
“短劇的本質是網文視頻化,用壹分鍾壹個‘爽點’抓住觀眾,在短時間內為觀眾提供強烈的情緒價值。”壹家國際化智能營銷行業上市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傅言壹語道破短劇的核心魅力。
傅言介紹道,出海短劇分為兩類:壹類是翻譯劇,平台方以3萬-5萬元人民幣/部的價格收購國產短劇版權,翻譯後通過Facebook、TikTok等渠道在海外投放;另壹類是本土劇,基於劇本贰創後由海外本土團隊拍攝,但目前優質的海外短劇制作團隊較少,生態不及國內豐富。
“與傳統影視不同,短劇的商業邏輯近乎‘賭博’。頭部平台Reel Short、New TV等以獨立App形式運營,單部劇制作成本約10萬-30萬美元,但投流費用占比高達70%-80%。雖然短劇爆款率不到5%,但壹部爆劇壹個月能賺回幾百萬美元。”傅言指出。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更多...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