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 《穹顶之下》十年后 中国的雾霾 消失了!

原因在于,1952年的伦敦每平方米也只有4毫克,但2013年北京地区空气中每立方米中有近20毫克气固体污染物,此外中国还大范围存在沙尘暴,而沙尘的存在又会加剧雾霾过程的化学反应。


并且,京津冀近周边的沙尘层输送至北京,与本地的污染性气溶胶混合后加重污染,增加了大气污染物控制和治理的难度,导致北京不可能单独治理雾霾问题。无疑,治理雾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管齐下。

而为了做好这一系统性工程,如前文所述,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并鼓励清洁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

同时,一些高污染企业面临淘汰或转型,这也会对其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代价。

邱程骋向虎嗅ESG组分析:“经济层面,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往往伴随着短期经济成本的上升。例如,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的实施,虽然成效显着,却对工业和能源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了阶段性影响。面对来自化石能源行业的既得利益阻力以及地方政府对GDP增长的平衡考量,政策落实的压力和挑战显而易见。”

的确,高污染行业的关停和整顿,会直接导致钢铁、水泥、化工等高污染企业被强制关停或限产,造成就业减少和地方财政收入下降。

其次,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支出巨大,从直接的经济投入就能看出中国为环境治理所付出的成本。

比如光伏产业,据黑鹰光伏统计,从2020年至2023年初累计可查的投资总额(公告)超过20000亿元;再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过去5年新能源车补贴也超过了千亿元。

此外,投资建设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和数据分析系统、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湿地和治理扬尘、引进先进环保技术所付的费用,加起来也是一笔极大的支出。

以未来视角看,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2024年12月的讲话中指出,相关机构最新测算未来五年我国仅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资金需求就将达到16万亿元人民币(专题),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百万亿级别的绿色低碳投资。

而在社会层面,治理措施的严格执行也曾引发争议,邱程骋继续分析道:“例如,部分地方政府为完成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采取“一刀切”式的停工停产政策,扰乱了企业正常生产。此外,居民在清洁取暖设备尚未验收时被强制拆除供暖设施,也引发了公众不满和舆论质疑。”

尽管如此,治理雾霾带来的巨大的健康和发展效益是直观的。“根据预测,到2025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将避免每年约18万人因PM2.5污染而过早死亡,重点控制区域如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将受益最大。这表明,控制空气污染不仅是发展清洁经济的必然要求,也为公众健康和社会福祉提供了长远保障,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邱程骋总结道。


治霾之路,还未走完

虽然当下中国空气治理目标已经初步达成:PM2.5浓度大幅下降、“蓝天保卫战”取得成效、重污染天气明显减少。但空气污染具有显着的区域传输和累积效应,不同区域之间的污染程度也不一样,难以均衡治理,仍有部分城市雾霾天气频发。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指出,虽然现在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较重,重污染天气依然多发、频发。结构调整也仍然在路上,“偏重”的产业结构、“偏煤”的能源结构和“偏公路”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

邱程骋向虎嗅分析道:“生态环境部指出,实现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需从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入手,以达成当前发展的质效提升目标。目前,全国燃煤电厂已实现超低排放改造,依赖末端治理措施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潜力已基本耗尽。”

无疑,往后要想大幅改善空气质量,仅依靠末端治理已不现实,必须直面能源系统结构性转型的核心问题。因此,中国当前改善空气质量的最紧迫任务是降低对煤炭的依赖,构建以清洁能源为主、更具弹性和灵活性的电力系统。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雾霾笼罩大温 连串雨天正在路上 大温惨了 即将迎来酷热 还有雾霾
    今年的雾霾,为什么来得又早、又重、又长? 红日刷屏 大温雾霾天今天有所缓解
    美国野火烟雾要来 大温雾霾或加重 加国野火雾霾飘到格陵兰 天空漆黑
    BC这些地雾霾超高风险 5千户撤离 北美绝大部分雾霾中 大温躲过一劫
    野火逼近大温要雾霾?疏散警报发出 防护林开口子吹走雾霾迎来沙尘暴?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