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 《穹顶之下》十年后 中国的雾霾 消失了!




作者|陈玉立

头图|视觉中国

2015年,《穹顶之下》横空出世。这部纪录片发布后迅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让人们对中国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5年是纪录片发布后的第十年,如今大城市的空气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足以说明问题。1月10日,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新闻发布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经初步测算,2024年,北京市PM2.5(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连续四年稳定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而与2013年相比,2024年四项主要污染物PM2.5、PM10、NO2、SO2浓度分别下降65.9%、50.0%、57.1%、88.7%。



2013年以来北京市四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趋势,图源:新京报

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创下两个历史之最——优良天数历年最多,重污染天数历年最少。公开数据显示,北京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90天,同比增加19天;重污染日仅2天,同比减少6天。

历经十年治理,“北京蓝”成为了常态,在这背后中国的空气治理是如何进行并取得成功的?

“霾”,消失了

十年前,《穹顶之下》爆火背后的核心价值是点出了空气污染的成因,对于十年前的中国而言,依然还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阶段,正如18世纪的伦敦与19世纪的洛杉矶(专题)一样,快速发展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能源与空气研究机构CREA研究员邱程骋向虎嗅ESG组表示,雾霾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受逆温层形成和静稳天气增多等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大气扩散能力大幅下降,污染物更易积聚并形成高浓度。

同时,采暖季供暖需求上升,散煤燃烧、煤电供应的增加,以及高强度的工业活动和交通排放叠加,显着推高了污染水平。此外,冬春季更频繁的沙尘暴也进一步加剧了北方地区雾霾的发生可能性。

总结而言,雾霾的原因可归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两方面。人为因素中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包括工业排放、交通污染、建筑施工扬尘、生活源污染等因素。

中国科学院“大气灰霾溯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王跃思研究员曾在2013年参加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时分享一组研究数据,指出雾霾90%来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仅有约10%的雾霾是自然排放。

他通过对当时五次强霾污染分析得出,大气污染物包括有机碳、元素碳、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扬尘等。在2013年1月的强霾中,北京机动车排放贡献最大,占25%;其次为燃煤19%和外来输送19%;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污染来源则是燃煤34%、机动车16%和工业15%。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雾霾笼罩大温 连串雨天正在路上 大温惨了 即将迎来酷热 还有雾霾
    今年的雾霾,为什么来得又早、又重、又长? 红日刷屏 大温雾霾天今天有所缓解
    美国野火烟雾要来 大温雾霾或加重 加国野火雾霾飘到格陵兰 天空漆黑
    BC这些地雾霾超高风险 5千户撤离 北美绝大部分雾霾中 大温躲过一劫
    野火逼近大温要雾霾?疏散警报发出 防护林开口子吹走雾霾迎来沙尘暴?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