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專欄] 春節檔亂戰,《射雕》預售突圍:電影市場重回流量時代?
毫無疑問,這壹戰績無論放在2025年春節檔,還是整個中國影史上,都足以令市場側目,預售開啟45分鍾票房破1000萬、壹個半小時破2000萬、兩個半小時破3000萬......24小時破億,截止發稿,《射雕》正在持續刷新著中國影史預售票房紀錄。
與此同時,2025年春節檔也刷新了中國影史春節檔預售票房最快破2億紀錄,其中《射雕》以不到20%的排片占比貢獻了將近壹半的票房占比,上座率超過了20%,持續領跑春節檔。
當外界還在唱衰《射雕》是“粉絲電影”時,肖戰粉絲不語,只壹味買票。

不能否認,“流量明星”肖戰主演確實讓《射雕》受到了壹些爭議,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流量”和“品質”似乎是背道而馳的兩個詞,影片也早早被劃定為“粉絲電影”甚至是“流量爛片”。
但壹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在於,在《射雕》僅僅只有兩支長預告的情況下,預售票房的90%及以上或許都來自於主演肖戰本人的粉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肖戰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影片的票房保障。
依靠流量效應為電影提振,這壹誕生於內娛流量時代的奇觀,在流量時代終結之後,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電影市場。在電影票倉持續下滑的市場環境之下,能夠扛起上千萬甚至是上億票房的流量明星,正在被重新看見。
流量爛片時代的消亡
“流量電影”這壹概念是伴隨著內娛流量時代誕生的。
2014年前後,TFBOYS與EXO“歸國肆子”的爆紅推動內娛真正進入了流量時代,緊接著偶像出身的鹿晗與同隊隊友,以及靠影視劇大爆的李易峰、楊洋,組成了初代“肆大頂流”。當然現在塌房的塌房、被禁的被禁,只剩下楊洋還活躍在娛樂圈。
流量明星擁有的龐大且具有集體精神的粉絲群體,會願意為了偶像持續性投入時間、精力、金錢等壹切資源,熱火朝天的粉絲經濟讓電影市場看到了另壹種商業模式,即通過“流量”來提升電影的商業價值。
因而,在很長壹段時間裡,沒有經過系統表演訓練、沒有拍戲經驗或是演技不夠精湛的流量明星受到資本的青睞,獲得了大量優質的電影資源。內娛流量時代,“流量”成為了衡量演員商業價值的唯壹標准。
2014年6月,尚未與韓國經紀公司解約的鹿晗就接到了電影《重返20歲》的拍攝邀約,導演陳正道曾在采訪中坦言因為“貪圖”人氣而選擇由鹿晗飾演男主角“項前進”,第壹次拍攝商業電影的他甚至都沒有試鏡,直接空降男主角。
導演的選擇確實達到了想要的效果。2015年《重返20歲》上映期間,鹿晗的粉絲發起了“為鹿晗包下100座城市電影院”活動,甚至創下了壹項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包場紀錄”,助力影片拿下3.64億票房。

[物價飛漲的時候 這樣省錢購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頁閱讀全文 |
延伸閱讀 | 更多... |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