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豆瓣评分7.8,究竟低不低?

2003年,公安部宣传局副局长就已经指出了公安题材在创作上的一系列严重问题,诸如暴露公安机关的侦查手段、过度渲染暴力场面、过细展现犯罪过程等等,以至于产生一些负面社会效应。
但此时“悬崖勒马”已经来不及了。
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规定无论是正在播出还是备播的涉案剧只能晚上11点之后播出。而根据《焦点访谈》了解到,这个措施并不是指禁播所有的涉案剧,只是将以刑事案件为主要剧情的涉案剧转出黄金档,但也大大打击市场的创作热情。至此,纪实刑侦剧开始断档。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纪实刑侦剧退出了剧集市场,直到2014年根据“湄公河惨案”改编的纪实刑侦剧《湄公河大案》在央视一套播出,索福瑞收视率峰值破3,并荣获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重燃了市场对于纪实刑侦剧的热情。
但这一阶段恰恰是台、网关系开始从电视台主导、转变为视频网站主导的关键时期,“网生时代”是罪案刑侦剧走向高概念的开始,内容创作者更追求“强设定”,几乎不会触碰真实刑案。因而自《湄公河大案》之后,纪实刑侦剧继续保持着“断档”。

终于在2024年,《我是刑警》的热播让纪实刑侦剧重回大众视野。
但这十年间,纪实刑侦并非完全销声匿迹,涉及“孙小果案”“海南黄鸿发案”“操场埋尸案”等真实刑案的《扫黑风暴》,融合了“江歌案”“4.14聊城于欢案”的法治案情剧《底线》都在当时掀起了舆论狂潮。
相比于二十年前力求真实还原刑事重案的纪实刑侦剧,在《扫黑风暴》和《底线》中,对真实刑案的艺术加工要大于还原,因而大部分观众并不将这类剧看做是纪实刑侦剧。
事实上,从早年的过度追求真实到近年来的强调艺术表达,纪实刑侦剧横跨近三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关于真实还原与艺术加工的尺度争论贯穿始终。
而《我是刑警》面临的口碑争议本质上还是回归了二十年前的问题,纪实刑侦剧不只有纪实,如何平衡真实性与艺术性成为了这类剧集创作的难题。
从聚焦一个主角,到输出一种精神
客观来说,《我是刑警》的“纪实”和过去纪实刑侦剧的“纪实”存在一定的差别。
过去的“纪实”之所以被禁止,主要是因为对于犯罪细节、犯罪场面甚至是案发现场的极端刻画,而《我是刑警》在央视、公安部新闻传媒中心的把控下,暴力、血腥、恐怖画面大大减少,甚至会被马赛克模糊处理,“纪实”的重点放在了案件侦破过程上。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