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签证、拒offer,中国人想出国留学越来越难了

德国换季的寒冷,李林还没完全适应。接通采访电话时,他的声音还透着一丝鼻音。


李林目前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实验量子计算方向的博士学位。很多留学生都嫌弃德国“有点村”,李林也知道。他所在的加兴校区(Garching)位于慕尼黑市区以北约10公里的地方,他租房的小镇连超市都没有,但好在房租便宜。

“我家门口有伊萨尔河,早晨还可以在湖边跑步,很爽”,李林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满足。在李林展示的照片中,湛蓝天空与清澈平缓的河水相映成趣。再次有机会享受这种平和的生活,李林有诸多感慨。



李林家门口的河/受访者供图

变得更“佛系”,是他经历了申博那场持久战后学会的生存之道。他曾手握7个海外博士的全奖offer,却因学术审查“被迫gap”了两年。

回忆起去年7月落地慕尼黑的场景,他仍记得那种压在脑海深处的紧绷感。“就像神经病似的,到了学校还担心能不能顺利注册学籍、住进宿舍、签上正式合同。”

两年的等待,留下一块心病。

“现在申请博士,首先考虑的不是实验室条件或研究方向,没拿到offer不是失败,offer差点意思也不是失败,失败是拿到心仪的offer却去不了。”李林的“血泪经验”,是一路跌撞换来的。

这几年,因为国际关系的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正常的学术交流变得困难。与李林有着相似境遇的学生,还有很多。

划掉美国,放弃英国

“首先我就把美国从申请名单上划掉了。”谈起申博,李林再次感慨这一决定的重要性。

李林的硕士,是在荷兰读的。当时,一位同届的同学,拿了美国全奖PhD,但签证被卡,只能重申欧洲。几经折转,来到德国,额外耽误了一年,只能成为他的师弟。


李林苦笑着说:“据说还有人读到博三、博四,被勒令退学”。

在李林看来,美国的“雷点”是次年入学,且敏感专业只给一年签。与此同时,还有过海关被“关小黑屋”的风险。李林告诉南风窗,他甚至有留美同学为此退了所有同学群,微信失联。

即便李林从一开始就成功避开了这一风险,但当时的他没料到,欧洲也早已不再是避风港。



欧洲不再是避风港/《归去来》剧照

李林第一个全奖offer来自英国的G5院校,导师是“大牛”,申请过程也异常顺利。当时的他,看到伦敦市中区眼花缭乱的租房信息时,内心还有不小的波动。“可以去看大英博物馆,去看各种剧场,真的眼馋”,但还没来得及畅想未来,第一个大跟头就来了。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