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 教授鼓励年轻人啃老,有一种鸡汤叫"媚青"
他们跟我讲讲怎么买房,建议生生孩子,其实也能理解,一般人听到也就一笑而过。因为你知道,你没法对他们期待更多。作为乡里乡亲,他们能提供的视野,也只到这个层次。
但是当你看到这些专家,一个个头衔煊赫,他们跟你谈的也无非就在这个层面,这大概就让人有点烦躁了:最起码,你别让我听两遍啊。
02
当然,教导年轻人做事,并不必然就是错的。
就像人们经常引用鲁迅的话:“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这种话,估计年轻人就很受用。
今天的很多专家发言,细究之下会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他们事实上在扮演社会问题的鸡汤化转译。
比如所谓可以啃老、不必急着找工作、不要为了钱工作,可以先开阔视野、人生探索、自我积累云云,这事实上回避了非常严肃的问题——当代年轻人的求职、收入、权益保障困境。

图/视频截图
在这种看似循循善诱的话语里,看似柔软绵密,实则是把冷峻的铁板包裹其中了。由此,公共问题被个人化了,现实问题被内在化了——你只要做好自己,调整内心的态度,问题就消失了。
这并不可能,也早就注定了这些专家建议漏洞百出,经不起任何一个稍微动一下脑子的反驳。
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掏空六个钱包去买房”,可买不起怎么办呢?
建议“没有工作的人把闲置的房产出租”,可没有房产怎么办呢?
建议“年轻人找工作不能只考虑收入”,可是生活怎么办呢?
从根本上说,这些专家存在一个错位:你们的论说对象,不应该是年轻人;公共机构、行业组织、社会规则,这些才是应该去建言的地方。
专家学者,大多数来自靠纳税人经费支撑起来的公立大学或机构,拿着财政经费保障的工资,到头来只是跟年轻人说两句不经意间透着傲慢和优越感的话,说话对象都要挑个“软柿子”,又何必呢?
03
这些专家,或许也知道自己的话会招骂,但依然乐此不疲地说,这一方面大概是因为名利心使然,没法拒绝舆论曝光度的引诱。
另一方面大概也是要证明,自己没有丧失公共性,依然在就社会问题发声。
知识分子,是一个相当现代的概念,这是伴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同时兴起的一种知识阶层。面向社会发声,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属性。
就像康德所说:“知识分子是敢于在一切公共场合运用理性的人。”只有进入公共场合,知识分子才具备了基本的资格。就像哪怕和专家话语同构的七大姑八大姨,她们之所以不是知识分子,就是因为她们的话没有进入公共场合,当然,这是个好事。
而知识分子在公共场合的发言,并没有比这些老家亲戚高出多少,其实也是在挥霍自己的公信力,导致像“专家”这样的头衔被污名化。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Mor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