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 教授鼓励年轻人啃老,有一种鸡汤叫"媚青"

专业声誉,恰恰是在很多学者犬儒化的发言中,自己丢掉的。
撰文丨青柳
近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提出“有条件的年轻人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的观点,引发广泛讨论。
梁永安教授表示,“啃老”并非不劳而获、消极躺平,而是重要的自我探索过程。年轻人毕业后无须急于工作,应当趁年轻挖掘兴趣、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念。即使花两三年探索世界后没有很快得到太实际的回报,但还是拥有了不一样的过程,看过世界和生命的颜色,未尝不是一种“满载而归”。
不出意外地,这一番言论在网络上遭遇了群嘲。“家里是农民怎么啃”“那样应届生身份就没了”“我刚毕业那会儿自己养不活自己都会感觉很羞愧”,大多对梁教授这个意见嗤之以鼻。
联想到曾经有个热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今天舆论场上的专家面貌,确实让人一言难尽。现在只要看到“专家”两个字,我马上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嘴角一抽。
这些专家到底怎么了?
01
今天的专家,特别爱在年轻人的话题上发言,教导年轻人怎么做人。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教导年轻人是最容易的——不需要多少专业背景,只要年纪大一点就可以,最好还会两句鸡汤体的片汤话。
于是就会发现,今天教导年轻人的专家,几乎来自各个领域。研究经济的、房地产的,学文学的、新闻的,几乎都可以站出来说两句。就算质疑他们的专业能力,他们似乎还有“年纪”让人无话可说。
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因为年轻人话题是最有流量的。毕竟,像“热搜”“流量”这样的东西,终归是由年轻人推动的。
所以,你很少看到专家建议老年人养老金怎么花,大多是教育年轻人:
“建议年轻人毕业后先啃老”“年轻人没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子”“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了钱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子”“惩罚不生孩子的年轻人”“给00后增加工作强度”……
这一个个言论,简直魔性。

图/网络
有的时候甚至让人怀疑这些专家的动机:他们不会是像他们自己经常批判的那样,是“哗众取宠”“流量至上”吧?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Note: | _VIEW_NEWS_FULL |
延伸阅读 | Mor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