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 今年的雾霾,为什么来得又早、又重、又长?

2024年10月下旬,北方的绚丽秋色被笼罩在厚重的白雾之下。10月23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迎来了持续11天的中至重度污染,成为今年入秋以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过程[1]。


社交媒体上,市民纷纷发布被浓雾覆盖的街头影像,记录下这场久违的“雾霾”景象。有网友调侃说,早晨推开窗的那一刻,还以为自己走进了电影《寂静岭》的场景,让人不禁感到压抑和不安。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分析,10月30日至31日夜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城市的PM2.5小时浓度超过150微克/立方米,个别地区甚至突破200微克/立方米——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日均限值的13倍之多[2]。

这一现象背后,工业排放、重型柴油车和工程机械等多重来源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产生的氮氧化物(NOx),迅速化学转化,加剧了PM2.5污染[1]。

此次雾霾让人们担忧,2010年代初的北方重度污染现象是否会卷土重来?空气质量改善是否放缓甚至停滞?

2013年至2022年,中国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3%,这得益于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非电行业深度治理、散煤清洁化替代等一系列重大减排工程。但随着“低挂果实”基本采摘殆尽,未来治理需更依赖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

生态环境部指出,实现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需从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入手,以达成当前发展的质效提升目标[3]。



01

气象和地形影响:


重污染的幕后推手

本次重污染天气的形成,与不利气象条件息息相关,包括静稳小风、贴地逆温和高湿大雾。生态环境部预测显示,11月上旬京津冀及周边区域的扩散条件总体较差,河北中南部及河南大部可能出现重度污染。11月3日至5日,冷空气带来的扩散条件一度缓解了污染状况[4,5]。

此外,10月30日至11月2日连续发布的中央气象台“大雾黄色预警”显示,京津冀多地连续出现浓雾,部分区域能见度不足500米[6]。这种高湿度环境显著增强了PM2.5浓度上升趋势。在本轮污染期间,京津冀及周边37个城市迅速联动,启动橙色预警,通过减排及配合气象条件的改善,使污染状况得以暂时缓解[7]。尽管气象条件难以改变,但区域协同的减排措施有助于降低污染峰值。



截至10月30日的气象和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显示,算法分析表明,本轮空气污染主要由不利气象条件推动,而非直接因人为排放所致[8]。然而,除山东省因近期石化行业产量下降[9]导致排放减少外,京津冀及周边其他城市在此期间的减排力度有限,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不显著。高排放基数与持续不利的气象条件叠加,成为此次严重污染天气的关键因素。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延伸阅读 更多...
    雾霾笼罩大温 连串雨天正在路上 大温惨了 即将迎来酷热 还有雾霾
    《穹顶之下》十年后 中国的雾霾 消失了! 红日刷屏 大温雾霾天今天有所缓解
    美国野火烟雾要来 大温雾霾或加重 加国野火雾霾飘到格陵兰 天空漆黑
    BC这些地雾霾超高风险 5千户撤离 北美绝大部分雾霾中 大温躲过一劫
    野火逼近大温要雾霾?疏散警报发出 防护林开口子吹走雾霾迎来沙尘暴?
     推荐:

    意见

    当前评论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 *: 
    安全校验码 *: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Copyright © 温哥华网,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温哥华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