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快别说了,这些所谓的古代名言都是错的
还有古装剧中喜欢引用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常被错误理解为鼓励女子少读诗书。原句出自明代陈继儒《安得长者言》,陈继儒号眉公,明代张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引写道:
“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对这句话的误读并非自近现代始,在明清之际便争议颇多。其实,即便在清朝,女子的才华也不是公认的减分项,正如《甄嬛传》中,太后虽然喜欢贤惠的沈眉庄,但皇帝还是更喜欢有才情的甄嬛。向前追溯至魏晋也是如此,荀粲貌美的妻子去世后,他的朋友也曾安慰他:
“妇人才色并茂为难,子之娶也,遗才而好色,此自易遇,今何哀之甚?”
可见时人对于有才的女子也是十分推崇的。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甄嬛传》截图
陈继儒自己这样解读:
“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当我们结合历代文人的评价与封建社会的风尚,不难推断,这句话其实更是承接了古人对于“德”的推崇:认为才德如果不能兼得,那么只有德行本身也是一种才能。这并不是一味贬低女子有才,而且更非古人共识。所以,这句话在今日沿用,就更没有道理可言了。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常被解读为没有生孩子延续香火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句是: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这句话的争议其实更大,从文字释义的角度,有观点认为,“无后”指的是目无尊长,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而非没有后代。比如孟子写的舜,在娶妻时没有告诉父母就“闪婚”,就是一种“无后”的表现。学者刘霖映在文章《“不孝有三,无後为大”之“後”当释为尊者》中也写道:
东汉以来学者们释“後”为“子”或“後人”,……这破坏了原文和孟子的解释,……周代“後”和“后”可通假,周朝礼制里“後子”在诸子里地位独尊,一般是嫡长子……古“后”字是司之反写,基本语义是主、君,扩指尊者,它和君字都象形着发号施令,因此,“无後”通假于“无后”,指无主(无君,无尊),即目无尊长,在家事语境中是目无家主(家君,家尊)。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来源/影视剧《甄嬛传》截图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