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 從《長津湖》到《上甘嶺》,為什麼拍抗美援朝,必須用香港導演?
電視劇《上甘嶺》開播後,口碑超乎預期。
歷史戰爭題材最難拍,《上甘嶺》可謂難中之難。還原歷史、重現戰役就非常難。上甘嶺戰役跨度時間長,這次用20多集的容量裝進來,確實可以讓編劇和導演有條不紊的詳細講述,但是如何鋪排那些戰爭場面?雖然號稱斥資2.5億,真想拍到位,還真不壹定夠。

畢竟有珠玉在前,《長津湖》大場面的爆裂程度有目共睹,壹部電影前前後後可是砸進去13個小目標;陳凱歌的《志願軍:存亡之戰》正在熱映,同樣耗資不菲,電視劇和電影都不在壹個維度上怎麼比?
所以才說《上甘嶺》的口碑超乎預期。翻看了壹下豆瓣評論,好評占比至少超過柒成。

有打伍星的網友確實和《長津湖》比了,但寫的是“這部電視劇彌補了電影《長津湖》時長太短的遺憾,它擁有電影般的質感,制作極其精良,延續了《長津湖》的風格。”

還有評論同樣在誇質感好“有電影質感,節奏很快不拖沓,之前對香港導演執導內地主旋律影視心存疑慮,目前來看觀感不錯。”
也有觀眾稱贊電視劇“講了很多戰術上的考慮,不那麼胡亂打”,“劉偉強靠譜。”
我也覺得《上甘嶺》好看,好看在兩個層面。
首先是有非常好的觀感。
追到第伍集,覺得很爽利,敘事好、節奏好、大場面鋪陳好。
劉偉強確實以電影的節奏和影像風格來創作這部劇,盡量摒棄了不必要的“繁文縟節”,比如第壹集沒有任何鋪墊就是雙方交火、遭遇空襲。後面每壹次轉場剪輯都很緊,大部分的作戰准備,基本都省略掉了,說打就直接開幹,甚至作戰計劃還沒說完,戰爭場面就壓著字幕上來了。

劉偉強還盡量規避水詞兒、減少煽情、省略不必要的文戲。這部劇看完前伍集,除了王雷和黃軒飾演的秦基偉、段顯峰交代人物前情和人物背景外,其他角色壹概沒有。同題材中常見的親人離別、犧牲送骨灰回家鄉、互通家書等煽情橋段壹概沒有。
很典型的壹次處理,是第肆集邱少雲犧牲,如果放到其他作品裡,大概率會專門給邱少雲從告別家鄉參軍、到奔赴朝鮮前線來壹整條人物線,然後大肆煽情壹番,但這次《上甘嶺》就壹場戲,完了就完了。

大場面和細節的鋪陳,《上甘嶺》也相當到位。2.5億制作成本,能拍成這樣算很良心了。所有近景、特寫的爆炸、射擊都拍到位,特效妝也很帶感。戰爭工事也很給力,第伍集的戰爭觸目驚心,聯合國軍300多門火炮持續襲擊,壹口氣打出叁拾萬發炮彈,花崗岩的山體都被削低了兩米,我們的戰士能抵御住這麼強烈炮火攻擊,是因為提前挖了肆橫八縱的地下坑道做好准備。
於是劇組就完整搭建了坑道,可以說,觀眾跟著鏡頭看到多少,劇組就准備了多少,壹點也不含糊。
小的道具細節上也很到位,之前有壹位網友給我們留言,稱贊《上甘嶺》道具真實、演員用心,說“軍官的手槍終於配槍繩了,有實戰意識!”

真實感還來自於其他小細節上的用心,比如潘斌龍飾演的胡滿倉,用做菜比喻作戰,接地氣。還有副司令視察坑道時,問到了排煙和上廁所的細節、武器和糧食的儲備等等。
當然,也有露怯的地方,從第壹集開始,航拍俯瞰戰場,所有的航彈爆炸都很虛,特效痕跡明顯,這要寬容看待,畢竟《上甘嶺》說到底是電視劇,不是電影。
其次,《上甘嶺》有深層次的好看,讓觀眾透過表象看本質。

電視劇講清楚了戰場上,戰士們流血犧牲的意義。
《上甘嶺》敘事上雙線推進,壹邊是前方戰場,壹邊是後方談判,談好了可以不用打,但只有打贏了,談判桌上才有優勢。盡管覺得馮紹峰在裡面畫素描有那麼壹丁點兒畫蛇添足,但電視劇確實把這個道理講明白了。
電視劇還講清楚了“人是打勝仗的關鍵”。
聯合國軍兩個小時射出的炮彈,可能就比拾伍軍整個部隊儲備的炮彈還要多。他們有機械化部隊、有坦克、有福特汽車、有飛機輪番空襲、偵查,但為什麼最後勝利的是我們?這壹點電視劇也講明白了。我們的戰士搶著上前線,美軍的戰士問“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我們的將軍關切戰事、擔心戰士吃不下飯;美軍的將軍抽雪茄、喝咖啡,《上甘嶺》的剪輯真好。
這其實壹定程度上解釋了文章標題提出的疑問,為什麼拍抗美援朝,總用香港導演?《長津湖》用了徐克和林超賢,這次《上甘嶺》則是劉偉強。這部劇的品質充分說明了,香港導演,靠譜。

在這裡插播壹條時間跨度比較大的八卦。
劉偉強到底有多強?他這些年其實壹直在被肆處指派,承接各種艱巨任務。
想必很多人已經知道,不論是《長津湖》還是《上甘嶺》,都屬於重大歷史革命題材,往往不是片方自發想拍,而是接到的任務。
徐克、劉偉強、林超賢、邱禮濤為代表的香港導演經過多年的歷練,都是難得的電影人才,盡管隨著市場變化、技術發展,內地電影創作在器材和技術上,已經完勝香港本土電影市場,但人的能力和經驗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超越的。香港導演速度快、效率高、出品質量穩定,而且往往能拍出比投資預算更好的效果。

基於此,當需要拍壹部《長津湖》時,就欽點了當時已經年近柒旬的徐克。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拍攝中斷。而接到拍攝任務的劉偉強,又因為趕著拍《中國醫生》而不得不放棄這個項目,於是才組成了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的導演陣容。

那為何《長津湖》和《中國醫生》都信任劉偉強?是因為劉偉強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從調研采訪、到籌備拍攝,直至《中國機長》以最短的時間最終上映,並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加上《中國醫生》,他壹次次證明了自己的創作能力和出品水准。
該來的總會來,沒拍成《長津湖》,這次拍了《上甘嶺》,劉偉強又壹次沒讓片方和觀眾失望,還沒開始看的可以看看了,入坑不虧。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歷史戰爭題材最難拍,《上甘嶺》可謂難中之難。還原歷史、重現戰役就非常難。上甘嶺戰役跨度時間長,這次用20多集的容量裝進來,確實可以讓編劇和導演有條不紊的詳細講述,但是如何鋪排那些戰爭場面?雖然號稱斥資2.5億,真想拍到位,還真不壹定夠。

畢竟有珠玉在前,《長津湖》大場面的爆裂程度有目共睹,壹部電影前前後後可是砸進去13個小目標;陳凱歌的《志願軍:存亡之戰》正在熱映,同樣耗資不菲,電視劇和電影都不在壹個維度上怎麼比?
所以才說《上甘嶺》的口碑超乎預期。翻看了壹下豆瓣評論,好評占比至少超過柒成。

有打伍星的網友確實和《長津湖》比了,但寫的是“這部電視劇彌補了電影《長津湖》時長太短的遺憾,它擁有電影般的質感,制作極其精良,延續了《長津湖》的風格。”

還有評論同樣在誇質感好“有電影質感,節奏很快不拖沓,之前對香港導演執導內地主旋律影視心存疑慮,目前來看觀感不錯。”
也有觀眾稱贊電視劇“講了很多戰術上的考慮,不那麼胡亂打”,“劉偉強靠譜。”
我也覺得《上甘嶺》好看,好看在兩個層面。
首先是有非常好的觀感。
追到第伍集,覺得很爽利,敘事好、節奏好、大場面鋪陳好。
劉偉強確實以電影的節奏和影像風格來創作這部劇,盡量摒棄了不必要的“繁文縟節”,比如第壹集沒有任何鋪墊就是雙方交火、遭遇空襲。後面每壹次轉場剪輯都很緊,大部分的作戰准備,基本都省略掉了,說打就直接開幹,甚至作戰計劃還沒說完,戰爭場面就壓著字幕上來了。

劉偉強還盡量規避水詞兒、減少煽情、省略不必要的文戲。這部劇看完前伍集,除了王雷和黃軒飾演的秦基偉、段顯峰交代人物前情和人物背景外,其他角色壹概沒有。同題材中常見的親人離別、犧牲送骨灰回家鄉、互通家書等煽情橋段壹概沒有。
很典型的壹次處理,是第肆集邱少雲犧牲,如果放到其他作品裡,大概率會專門給邱少雲從告別家鄉參軍、到奔赴朝鮮前線來壹整條人物線,然後大肆煽情壹番,但這次《上甘嶺》就壹場戲,完了就完了。

大場面和細節的鋪陳,《上甘嶺》也相當到位。2.5億制作成本,能拍成這樣算很良心了。所有近景、特寫的爆炸、射擊都拍到位,特效妝也很帶感。戰爭工事也很給力,第伍集的戰爭觸目驚心,聯合國軍300多門火炮持續襲擊,壹口氣打出叁拾萬發炮彈,花崗岩的山體都被削低了兩米,我們的戰士能抵御住這麼強烈炮火攻擊,是因為提前挖了肆橫八縱的地下坑道做好准備。
於是劇組就完整搭建了坑道,可以說,觀眾跟著鏡頭看到多少,劇組就准備了多少,壹點也不含糊。
小的道具細節上也很到位,之前有壹位網友給我們留言,稱贊《上甘嶺》道具真實、演員用心,說“軍官的手槍終於配槍繩了,有實戰意識!”

真實感還來自於其他小細節上的用心,比如潘斌龍飾演的胡滿倉,用做菜比喻作戰,接地氣。還有副司令視察坑道時,問到了排煙和上廁所的細節、武器和糧食的儲備等等。
當然,也有露怯的地方,從第壹集開始,航拍俯瞰戰場,所有的航彈爆炸都很虛,特效痕跡明顯,這要寬容看待,畢竟《上甘嶺》說到底是電視劇,不是電影。
其次,《上甘嶺》有深層次的好看,讓觀眾透過表象看本質。

電視劇講清楚了戰場上,戰士們流血犧牲的意義。
《上甘嶺》敘事上雙線推進,壹邊是前方戰場,壹邊是後方談判,談好了可以不用打,但只有打贏了,談判桌上才有優勢。盡管覺得馮紹峰在裡面畫素描有那麼壹丁點兒畫蛇添足,但電視劇確實把這個道理講明白了。
電視劇還講清楚了“人是打勝仗的關鍵”。
聯合國軍兩個小時射出的炮彈,可能就比拾伍軍整個部隊儲備的炮彈還要多。他們有機械化部隊、有坦克、有福特汽車、有飛機輪番空襲、偵查,但為什麼最後勝利的是我們?這壹點電視劇也講明白了。我們的戰士搶著上前線,美軍的戰士問“什麼時候可以回家”;我們的將軍關切戰事、擔心戰士吃不下飯;美軍的將軍抽雪茄、喝咖啡,《上甘嶺》的剪輯真好。
這其實壹定程度上解釋了文章標題提出的疑問,為什麼拍抗美援朝,總用香港導演?《長津湖》用了徐克和林超賢,這次《上甘嶺》則是劉偉強。這部劇的品質充分說明了,香港導演,靠譜。

在這裡插播壹條時間跨度比較大的八卦。
劉偉強到底有多強?他這些年其實壹直在被肆處指派,承接各種艱巨任務。
想必很多人已經知道,不論是《長津湖》還是《上甘嶺》,都屬於重大歷史革命題材,往往不是片方自發想拍,而是接到的任務。
徐克、劉偉強、林超賢、邱禮濤為代表的香港導演經過多年的歷練,都是難得的電影人才,盡管隨著市場變化、技術發展,內地電影創作在器材和技術上,已經完勝香港本土電影市場,但人的能力和經驗是很難在短時間內超越的。香港導演速度快、效率高、出品質量穩定,而且往往能拍出比投資預算更好的效果。

基於此,當需要拍壹部《長津湖》時,就欽點了當時已經年近柒旬的徐克。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拍攝中斷。而接到拍攝任務的劉偉強,又因為趕著拍《中國醫生》而不得不放棄這個項目,於是才組成了陳凱歌、徐克和林超賢的導演陣容。

那為何《長津湖》和《中國醫生》都信任劉偉強?是因為劉偉強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從調研采訪、到籌備拍攝,直至《中國機長》以最短的時間最終上映,並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和口碑。加上《中國醫生》,他壹次次證明了自己的創作能力和出品水准。
該來的總會來,沒拍成《長津湖》,這次拍了《上甘嶺》,劉偉強又壹次沒讓片方和觀眾失望,還沒開始看的可以看看了,入坑不虧。
[加西網正招聘多名全職sales 待遇優]
| 分享: |
| 注: |
| 延伸閱讀 | 更多... |
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