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政策] 划时代一步:中国第一个"跨性别门诊"

▲ 一位未成年来诊者和其母亲
在来问诊的跨性别群体里,青少年大约占到1/10。
我们见到的青少年来诊者,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一种很压抑,很焦虑的状态。青春期的时候,因为性征迅速发育,他们会产生更加明显的焦虑。其实那个时候是最需要医疗帮助的。
但是这个时候又因为太年轻了,对自己的认知还不够成熟,难免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所以我们会采取一些相对温和可逆的治疗方式,就是青春期阻断。
这种治疗形象地讲,是给他们的青春期发育按下一个暂停键,比如停止胸部发育、月经等等,让他们体验一下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如果一段时间之后,对自己本来的性别慢慢又认同了,这时停药,青春期发育会按完全按照原来的速度进行,不产生不可逆的改变。
等到16岁以后,如果有更加肯定的想法,我们再考虑使用激素治疗,至少18岁以后再根据情况考虑手术治疗的选项。

▲ 家长和孩子争论起来,潘柏林打圆场
在问诊的时候,我们的身份除了医生以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科普工作者,以及夹在家长和孩子中间的家庭调解员。
很多陪孩子来看门诊的家长,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接触过“跨性别”的概念。他们经常会问: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子?我的孩子到底能不能恢复正常?
从2019年开始,我们把家长宣教作为门诊综合序列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放在问诊最开始的时候做。只有先帮助他们理解“跨性别”这个现象,他们才有可能接纳这种多元化的存在。
更多的家长毕竟关心孩子,尽管内心有很多的不情愿和无奈,到最后他们还是愿意接纳孩子,支持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就有价值。
我还记得有一个母亲分享,孩子天天在家里头一声不吭,就跟木头人一样。她那天陪孩子来看门诊,叫号系统叫到孩子的名字的时候,母亲发现孩子的眼神突然就不一样了,感觉瞬间有了光。
她之前特别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扰,觉得是不是青春期叛逆。这样一个小小的片段,也使母亲有所触动,去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孩子。

[加西网正招聘多名全职sales 待遇优]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