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政策] 划时代一步:中国第一个"跨性别门诊"

▲ 一位跨性别者,正在为自己挑选女装
因为“跨性别”本身不是一个疾病。他们身上没有任何需要强制纠正的病变,他们的身体是正常的,所以我们不用“患者”和“疾病”这样的词语。
他们的焦虑来自于对自己身体的不接纳,门诊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接纳自己。
来门诊的跨性别者,我们一般叫来诊者,亲切一点也会叫他们“孩子”,因为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男转女和女转男的比例大约是3:1左右,但这不代表整个群体当中是这种比例,只是男转女对于医疗的诉求更普遍一些。


▲ 诊疗流程中的问卷填写
门诊会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流程。第一步,先请精神科医生进行初步判断,如果属于“易性症”,具有“性别焦虑”、“性别认同障碍”的情况,我们再进一步陪孩子进行自我探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去了解他们的一些真实想法,包括不认同持续的时间、不接纳自身的方面、转变的意愿、对转变后压力的心理准备等等。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意愿并不是这么强烈和肯定,或者并不是因为性别不认同的原因来的,我们会甄别出来,避免做可能会让他们后悔的医疗决定。
在门诊的过程中,我们提倡从小的改变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医疗帮助。不必一上来就使用医疗手段,也有很多非医疗的手段可以尝试。
比如通过与朋友倾诉、关注学习工作或兴趣爱好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缓解焦虑。

[物价飞涨的时候 这样省钱购物很爽]
分享: |
注: | 在此页阅读全文 |
延伸阅读 | 更多... |
推荐: